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张栎/文 瞿娟/图
“五一”假期,甘肃文旅市场持续升温,全省各地文旅活动精彩纷呈,新文旅项目集中开业,以文化、非遗、体育为主题的活动带动文旅新消费,各地推出的暖心服务更是让游客倍感温馨。

新文旅项目开业 激发消费新活力
“五一”前夕,甘肃一批新文旅项目相继开业,为游客提供了更多选择。
4月25日,投资17.4亿元的武都万象街开街运营,古色古香的建筑风格与现代商业业态交融,吸引各地游客打卡。“每天从早到晚都是人,餐饮区翻台率比平时高了不少!”万象街餐饮商户负责人李女士感慨,“没想到陇南的文旅消费潜力这么大!”
4月26日,和政县松鸣研学小镇正式启动运营。这座占地600亩的研学基地以VR、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为支撑,构建起包含“六中心六基地”的立体化实践教育格局,涵盖国防教育、现代农业、生态保护等多元主题,可同时容纳1500名学生开展沉浸式研学活动,成为目前甘肃省规模最大、业态最完整的综合性研学实践基地。
游客王女士带着孩子体验完非遗泥塑课程后说:“孩子既能玩得开心,又能学到知识,这种‘旅游+研学’的模式特别好。”
据介绍,松鸣研学小镇通过“政府引导、企业运营、学校参与”的合作模式,已与省内外20余所中小学达成实践教学合作协议。随着西北研学旅游线路的逐步完善,这座集教育、文旅、科技于一体的新型基地,为西部地区探索“以教促旅、以旅兴产”的乡村振兴路径提供了借鉴。
4月29日,国内首个“交旅融合”世界文化遗产景区——悬泉置遗址景区交旅融合综合体项目开园,并于5月1日正式对游客开放,实现了古代邮驿和现代服务区的千年“握手”,成为大敦煌文化旅游经济圈建设取得的重要成果。四川游客张先生打卡悬泉置遗址景区后点赞:“大漠风光和文化体验结合得很巧妙,甘肃的新景区越来越有‘国际范儿’了。”

文旅活动丰富 带动消费热潮
“五一”假期,甘肃各地推出多种类型的文旅活动,明星演出与本土文化交相辉映,点燃消费热情。
5月4日晚,鸣沙山景区,歌迷们早早就到达景区,等待着周深演唱会的开始。歌迷陈女士从成都赶来,“为了这场演唱会特意安排了敦煌行程,白天逛莫高窟,晚上听演唱会,行程太充实了!”数据显示,演唱会前后三天,敦煌酒店预订量同比大幅增长,当地出租车司机马师傅说:“这几天跑车收入比平时多了一倍,文旅活动带火了整个城市。”
除了明星效应,本土文化活动同样吸睛。兰州黄河之滨音乐展演现场,市民刘先生带着父母一起欣赏:“既有传统戏曲,又有流行音乐,全家老小都能找到喜欢的节目。”
酒泉民俗文化旅游季活动现场,游客李女士换上粗布衣裳、戴上毡帽,化身“丝路旅人”,在车马店喂马、赶车,打卡丝路商队场景,拍照发朋友圈秒变“古代探险家”。李女士说:“第一次尝试给古代‘商人’当保镖,感觉自己穿越成‘侠女’了!”
暖心举措不断 提升游客体验
面对客流高峰,甘肃各地用“绣花功夫”做好服务保障,让游客乘兴而来、满意而归。
5月1日晚,武都区文旅局有关负责人正在万象街景区进行现场直播,想跟外地的朋友分享武都的灯光秀和无人机秀等节目。没想到开了直播不久,就有大量游客涌进直播间,反映没有地方住的问题。
武都区文旅局有关负责人当即在直播间发布信息,跟网友沟通,让没有住处的游客私信“武都文旅”,由后台工作人员进行对接,并安抚大家一定会安排地方给大家住宿。据武都区官方统计数据,5月1日18时,当地客房入住率已经达到100%。
得到很好安置的游客赵先生说:“原本担心没地方住,没想到政府快速解决了住宿问题,还有早餐和洗漱用品,太贴心了!”
敦煌遭遇沙尘暴天气时,景区迅速启动应急预案。游客孙女士回忆:“工作人员提前半小时用广播提醒撤离,大巴车直接开到观景台下接人,全程有序又暖心。”敦煌市文旅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假期通过短信、短视频等渠道发布安全提示200余万条,实现游客零滞留、零事故。
从新景区的“圈粉”到暖服务的“留客”,甘肃文旅市场在这个“五一”实现了口碑与效益的双赢。正如游客王女士在社交媒体写下的:“原本冲着风景来,却被甘肃的‘温度’圈了粉,下次还要带朋友来体验!”未来,随着文旅融合持续深化,“交响丝路 如意甘肃”的品牌必将吸引更多游客共赴美好旅程。
版权声明
1.本文为甘肃经济日报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甘肃经济日报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