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合肥5月7日电 题:反转:“我的体育是数学老师教的!”——学校体育改革调研之一
新华社记者许仕豪 丁文娴 周畅
“你的数学是体育老师教的吧?”“不,我的体育是数学老师教的!”
一句曾风靡网络的戏谑之语,如今正在安徽蚌埠等地经历一场奇妙反转。反转的背后,是基层中小学体育改革的探索与实践,更是教育观念的转变。
近年来,青少年“小眼镜”“小胖墩”“小豆芽”“小焦虑”等“四小”问题广受关注,通过体育活动促进孩子身心健康成为社会共识。去年以来至今年春季学期,各地陆续出台文件,要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落实每天“一节体育课”和“两小时体育活动”。安徽省教育厅去年8月印发的通知中,还要求上、下午各组织一次30分钟大课间活动。
“一节课,两小时”,听起来简单,实则涉及课表、师资和场地等诸多调整。安徽蚌埠的中小学为此“各显神通”。
每天一节体育课,老师从哪来?
体育活动多了,师资很容易出现缺口。在龙子湖区龙子湖实验学校,许多平时就是“运动达人”的文化课老师开始了教体育的奇妙之旅。
此外,每逢大课间,班主任和跟班老师走下讲台,走到孩子们中间一起跑步、跳绳。学生们倍感新鲜的同时,也跑得更起劲儿了。
“校长、班主任带头锻炼,鼓励全员参与,这也促进了教职工身心健康。”校长史威笑称,“我常说,这是‘拿公家的时间锻炼自己的身体’。”
“带薪锻炼”谁不喜欢?蚌山区蚌埠新城实验学校的老师们深有同感。在这所九年一贯制学校里,41名语文、数学老师兼职当体育老师,不仅解了燃眉之急,还收获了诸多意料之外的好处。
“跳大绳、跳皮筋是我的童年回忆,我想把这份快乐带给孩子们。”操场上,五年级三班班主任王蛟正带着学生玩得不亦乐乎。她当了11年语文老师,从没想过自己有朝一日会教体育。利用体育课和大课间,她“复习”了跳大绳,新学了羽毛球,还拉近了和孩子们的距离,“他们现在上语文课都更听我话了”。
“平时都是王老师教我们,但在体育课上,我们教王老师打羽毛球。”五年级三班学生赵溪若暄自豪地说。“教学相长”的意义,在这一刻无比具象。
新城教育集团党委书记顾庆悦介绍,为了保证课程质量,新城实验学校对41名兼职教师进行了专业培训,要求他们定期参与体育课程教研活动。
语文、数学老师兼职带体育课,虽是权宜之计,但足以达成让孩子们动起来的目的。此外,新城实验学校要求专职体育教师根据自身特长开设特色体育课,并聘请体校教练和师范体育生进校园,课后服务还引进国际象棋、羽毛球等项目的专业教练,保证校园体育的多样化和趣味性。
全校师生齐出动,场地去哪找?
多个班同时上体育课,大课间更是全校师生全出动,学校现有空间显然有点不够用。
场地去哪儿找?蚌埠各学校或是“上天入地”,或是“方寸之间做文章”。
在新城实验学校校园内,笼式足球、跳绳、跑步等不同区域被清晰划分,乒乓球台、羽毛球网见缝插针安放。教学楼里空间也充分利用起来,学生们可以做手指操、用桌椅板凳练习坐位体前屈,走廊上还印了“跳房子”等地面游戏的图案。
顾庆悦开玩笑说,教学楼里的游戏地面都不用清洁,“低年级的小朋友在上面玩耍、滚来滚去,一点灰尘都没有”。
因为太受孩子们欢迎,甚至出现了高年级所在楼层因没有印上地面游戏被家长投诉的情况。
在禹会区的秀水实验学校,“给孩子空间呼吸”的理念深入人心。除了利用好校园空间,学校还定期组织学生到口袋公园、农庄等地徒步拉练、探索自然。对调皮些的孩子,老师鼓励他们多多劳动,大家忙得满头大汗,上课也更认真了。
每天活动两小时,时间怎么挤?
在龙子湖实验学校,一些班级每周体育课能达到6节,上、下午两个大课间和课间15分钟也开展得有声有色。
史威的解法简单有效:把午间阅读的20分钟“还”给操场,将45分钟的课堂压成40分钟。在他看来,文化课“缩水”,是在倒逼老师提高效率,课堂反而呈现出“干货满满”的新境界。
体育活动结束时,史威总要摸摸学生的脖子,看看是不是湿漉漉的。“出汗才达到目的了,不出汗还叫运动吗?”
从去年抓落实不到一年,蚌埠中小学体育改革已有显著进展。许多校长都说,困难不少,但办法更多。
“体育活动为什么不能让数学老师带一带呢?”蚌埠市教育局局长刘善训说,“‘观念一变天地宽’,最重要的是树立健康第一的理念。理念转变了,学校自然有创新的动力和智慧。”
当地还提出学校体育工作“三个一”工程:除每天一节体育课,还要求至少每周一场体育比赛、每人一项体育特长,真正培养孩子养成终身运动的习惯。
改革以来,校长和家长们明显感觉,学校氛围更活跃,师生面貌更昂扬。最重要的是,背着书包也背着球拍的孩子们更愿意去上学了。
“健康是育人的第一需求,因此体育应该成为五育并举的关键载体。”刘善训说,“无体育,不教育。”
版权声明
1.本文为甘肃经济日报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甘肃经济日报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