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黄土高原到齐鲁大地——“精锐甘送”筑就能源新通道

 2025/05/09 08:41 来源: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 梁晶蕊 李明娟

  □ 梁晶蕊 李明娟

  在广袤无垠的华夏大地上,能源的合理调配与高效输送是维系国家经济蓬勃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的关键命脉。“陇电入鲁”工程作为我国能源领域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承载着将甘肃丰富的能源资源输送至山东的重任,担负着实现能源跨区域优化配置的使命。

  在这场跨越山河的能源输送征程中,甘肃送变电工程有限公司承建了庆阳±800千伏换流站电气A包、土建B包,陇东—山东±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甘肃段)以及多个“陇电入鲁”配套项目。该公司秉持“精锐甘送”的优良作风,以高度的责任担当,扛起“国之大者”的使命,书写着新时代的电力传奇。

陇东-山东±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工程(甘肃段)

  智慧枢纽拔地起 能源转换立潮头

  庆阳±800千伏换流站作为送端站,堪称能源转换的智慧中枢。28台换流变压器如同钢铁巨人般矗立,750千伏交流出线间隔整齐排列,如同精密的能量阀门,确保能源转换与输送的高效稳定。

  换流站所在地的湿陷性黄土遇水易沉,给工程建设和后续运维带来了巨大挑战。如何攻克这一难题,工程团队经过无数次的试验与论证,最终确定了“强夯+桩基”的处理方案:先用重锤对土体进行强力夯击,再将桩基打入地底;对于无须桩基的区域,则采用三七灰土换填,之后依次铺设水泥稳定碎石层、混凝土稳定层和道路面层,通过四层防护,有效保障地面稳定性。实验结果证明,处理后的地基强度和密实度均达到了设计和规范要求。

  750千伏GIS厂房作为庆阳换流站的关键设施,为单层钢结构建筑,钢结构总重量3991吨,共有214根钢柱,钢柱最高达16.8米。厂房长651米、宽28.5米,建筑面积19404.44平方米,是“十四五”期间全国最大的户内750千伏GIS。GIS筏板浇筑时,正值严寒冬季,为了在28天内完成10437立方米的浇筑任务,项目部创新使用冬季施工智能化温湿度监控设备及自控式加热暖风炮,单日混凝土浇筑量达1350立方米,确保了工程进度与质量。

  此外,庆阳换流站工程是国家首批数字化换流站应用工程,也是我国首批基于数字化e基建2.0的应用工程,该项目打造了以数字化工器具为基础、智慧安装为特征,涵盖环水保业务的新时代特高压标准版智慧工地,实现了智慧工地系统低成本建设、高效率应用的目标。同时,庆阳换流站项目突破多项高端电力装备“卡脖子”技术,实现了特高压换流变压器国产分接开关的首次工程化应用,填补了我国在特高压分接开关领域的技术空白。

庆阳±800千伏换流站全景

  “能源巨龙”出陇原 跨越山河展雄姿

  在国家“十四五”能源版图上,一条横跨五省的“能源巨龙”——陇东—山东±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腾空而起。这条全长915千米的能源动脉,从甘肃庆阳换流站出发,一路向东蜿蜒,穿越黄土高原的苍茫、太行山脉的巍峨,最终抵达山东泰安。其中,甘肃段线路长108.104千米。“甘送”建设者们如同现代“愚公”,在沟壑纵横的地貌上架起182基铁塔,书写着攻坚克难的奋斗篇章。

  施工过程中,重重挑战接踵而至:频繁的沙尘天气给高空作业带来极大风险;子午岭茂密的森林对生态保护提出了严苛要求。但“甘送铁军”从未退缩,他们背着沉重的测绘仪器,徒步丈量每一寸土地;在沙尘中戴着护目镜坚持作业,衣服被汗水和沙尘浸透也浑然不觉。

  在N0131至N0134架线段,青兰高速、国道、±800千伏天中线及4条35千伏线路如同交错的荆棘,横亘在建设者面前。原计划的电缆过渡方案因成本高、施工难度大被迫放弃,项目经理户万库带领团队迅速调整策略,将方案拆解重组,争分夺秒搭建防护网、架设导线,精确计算每个工序耗时,最终万无一失完成跨越架线任务。精益化、专业化的管理模式为施工作业安全有序开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2024年10月13日,随着最后一根导线穿越滑车,甘肃段比原计划整整提前一个半月贯通。这一成果不仅是时间上的胜利,更是“甘送速度”的有力彰显。

陇东-山东±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工程(甘肃段)开展铁塔组立作业

  翻山越岭破难题 守护生态显担当

  在陇东直流甘肃段建设过程中,甘肃送变电工程有限公司的建设者们遭遇诸多难题。攻克!突破!是他们唯一的选择。

  在子午岭省级森林公园,建设者们放下“硬汉”形象,化身生态“守护者”。为避免机械碾压林地,他们在林间架起2.07千米货运索道,有效减少了80%的林地破坏。针对重型机械运输可能引发的林木砍伐问题,项目团队采用“乐高式拆装”技术,将重达4吨的钻机拆解成5大模块,通过索道运输至作业面后再现场拼装。“拆解后的钻机仅用一天即可完成组装,效率提升30%,实现了‘轻装穿越’子午岭。”项目技术员自豪地介绍。

  在表土剥离环节,建设者们如同呵护婴儿般小心翼翼,将30厘米厚的“生命土层”妥善保存,待工程结束后“物归原位”;草皮被切割成整齐的方块暂存,完工后一块块精准复原。几个月后,塔基周围绿草如茵,仿佛未曾经历过施工,实现了特高压建设与生态保护的和谐共生。

  2024年,一场暴雨突袭马莲河,截断物资运输通道,而此时放线工作迫在眉睫。项目团队连夜勘查,迅速提出埋设涵管、修筑临时道路的解决方案。施工现场瞬间变成“战场”:机器轰鸣,人声鼎沸,党员突击队冲锋在前,“我是党员我先上”的口号响彻工地。物资、机械、后勤等多专业协同联动,经过72小时的连续奋战,一条“希望之路”顺利贯通,导线如期跨越河流。那一刻,雨水与汗水交织,见证着“甘送铁军”永不言弃的坚定信念。

  自主研发的智能装备也为工程建设助力添彩:集控智能可视化牵张设备让放线过程精准可视;履带分体式液压绞磨灵活穿梭在山间,节约用工30%;绞磨尾绳电动收放装置实现了从3人操作到单人控制的转变。这些“中国智造”成为“精锐甘送”的创新名片。

陇东-山东±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工程(甘肃段)开展首档导线架设工作

  精锐传承铸品牌 砥砺奋进谱新篇

  在“陇电入鲁”的甘肃战场上,既有经验丰富的“60后”,又有“90后”“00后”的年轻力量,他们青蓝相继,用实绩实效诠释“精锐甘送”的精神内核,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建设,在这片热土上绽放出耀眼的光芒。

  回溯甘肃送变电工程有限公司的发展历程,就是一部中国电力建设的奋斗史诗。自1958年成立以来,这支“陇电铁军”的足迹遍布全国30多个省份。从新中国第一条330千伏刘天关线路的开山之作,到第一条±500千伏葛沪直流线路的破冰之旅,再到如今参与建设的130余项超特高压工程,每一项工程无不镌刻着“精锐甘送”敢为人先的奋斗印记。

  岁月的长河奔涌向前,沉淀出“团结协作,诚实守信,吃苦耐劳,开拓创新”的精神内核,“精锐甘送”品牌的诞生,更是将这种精神熔铸为企业的价值丰碑。作为甘肃电网“总枢纽、主通道、重基地”建设的排头兵,“精锐甘送”正以“管理智慧高效、核心技术领先、经营业绩优秀”为目标,助力甘肃打造全国新能源及装备制造基地:自主研发的电建装备凭借领先技术远销海内外120多家企业,成为“中国智造”的闪亮名片;超特高压工程“零缺陷”投运的卓越成绩,展现了中国电力建设的顶尖水准;由1位中国工程院院士领衔、18位省部级劳模组成的人才方阵,为创新发展提供强大智力支持;“鲁班奖”“国家优质工程金奖”等重量级荣誉,更是对“甘送”匠心的有力褒奖。

  从黄土高原到东海之滨,“精锐甘送”成为企业精神与卓越品质的象征。

  随着“陇电入鲁”工程的全面建成,这条横跨东西部的“能源巨龙”,把甘肃广袤大地上取之不尽的阳光与风能,高效转化为清洁电能,跨越千山万水,化作山东大地的璀璨灯火,全方位满足社会生产生活的多元用电需求。

  未来,甘肃送变电工程有限公司将以“精锐甘送”品牌为引领,以“一安五精”为抓手实施“强核行动”,用精良装备、精兵强将、精湛业务、精益管理,书写更多中国电力的壮美篇章。

版权声明

1.本文为甘肃经济日报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甘肃经济日报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

新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