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杭州5月25日电 题:记者手记:人文之光洒向商贸之路
新华社记者 邹多为、魏董华
展期进口采购订单达109.8亿元、签约人工智能等新质生产力领域投资项目24个……25日,第四届中国—中东欧国家博览会暨国际消费品博览会交出本届经贸成绩单。
从琳琅满目的特色好物到精准高效的投资对接会,4天展期,穿梭于各会场展馆,记者切身感受着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经贸往来的热度。但最令人难忘的瞬间,却是一日临近闭馆时分,与一首钢琴曲的邂逅。
美好常在不经意间到来。24日傍晚,宁波国际会议中心展馆内,热火了一天的展台此刻略显寂静。正当记者准备离场之际,忽然传来了悠扬旋律,瞬间穿透忙碌与疲惫,于是不由得停下脚步,循声而去。
只见不远处,身着黑色长裙、搭配红色羊绒围巾的外国女子,正用指尖敲击着黑白相间的琴键。矗立在旁边的展板上,醒目地写着:中国·海伦钢琴。
用中国制造的乐器弹奏中东欧音乐,以能够触动心灵、引发共鸣的语言跨越国界、超越障碍,正是本届博览会上丰富多彩的人文交流搭建密切经贸往来之路的缩影。
交流中,记者得知她叫迪亚妮·德萨内夫,是本届博览会包括时装秀等多项文化活动的组织者之一。“博览会25日闭幕,主要任务基本完成,演奏一曲缓解疲劳放松心情,也算是一种犒劳吧!”
自开幕以来,这场人文与商贸交织的盛会中,包括斯洛文尼亚乐队表演、罗马尼亚手工艺大师展示、百人长桌宴等活动轮番上演,全景展现中国和中东欧国家独特的文化风情。
这两天,宁波“00后”世界技能大赛烹饪(西餐)项目冠军康邦成在美食区大显身手。他将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美食巧妙融合,在博览会现场烹饪的克罗地亚墨鱼汁烩饭、希腊肉串等中东欧传统菜品广受欢迎。
美食承载着一个国家的历史与文化。“我曾尝试在波兰饺子中加入中国馅料,把油泼辣子融入橄榄油面包,今年中东欧博览会我又将地道的中东欧‘乡味’带回自己的祖国,就是希望通过‘舌尖上’的相遇促进文化交流与互鉴。”康邦成说。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是一种文化的“双向奔赴”。
当保加利亚面包与玫瑰的香气弥漫在展馆,当波黑著名地标莫斯塔尔古桥浓缩在中国印的方寸之间,当罗马尼亚传统刺绣技艺讲述着世界文化遗产的珍贵……展会上处处可见文化交融的巧思。
谈及此次博览会上的人文艺术活动,深度参与其中的德萨内夫感受颇深:“效果非常好!我能强烈感觉到大家对不同文化的浓厚兴趣。”
“民心相通是文化互鉴的根本。”来自宁波大学外国语学院的研究生施周安健担任这次保加利亚文化节的翻译,经常参加各种国际展会的他深深感受到,中国在世界舞台上展现的姿态越来越自信,越来越开放包容。
借助中东欧博览会的契机,织牢人文交流的纽带,有助于扩大合作领域,进一步加深经贸投资、文化旅游、教育科技等方面的交往,不断推动跨区域发展迈上新台阶。
展会期间,保加利亚商贸代表团翻译赫里斯蒂娜·特奥多西耶娃在工作间隙,在展台迅速入手了一款中式刺绣手包。“我一直很喜欢中国文化,还对此次博览会现场的新能源汽车和人工智能等科技产品产生了浓厚兴趣,所以我不仅向代表团展示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还着重介绍了中国科技创新方面的成果。”她说。
展馆另一侧,匈牙利虚拟现实科技馆排起长队。佩戴AR眼镜的观众正穿越“童话之城”,在这一项目中身临其境地感受匈牙利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项目中方合作团队负责人贾斌介绍说,现在我们是把匈牙利经典儿童故事栩栩如生地呈现在现实之中,未来,还将开发融入聊斋元素的“中式志怪”主题去匈牙利展示,因为匈牙利人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志怪故事颇感兴趣。
自2012年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机制成立以来,从经贸领域和衷共济到文化和合共生,这不仅是中国“牵手”中东欧国家的写照,更是中国以开放包容的胸怀、架起文明互鉴桥梁的见证。
民间往来“双向奔赴”、文化交流“美美与共”、人才教育“携手同行”……中东欧博览会如文化之舟,既载来多瑙河畔的历史记忆,更扬起互利共赢的经贸风帆。当人文之光洒向商贸之路,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交流互鉴愈发值得期待。
版权声明
1.本文为甘肃经济日报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甘肃经济日报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