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房惠玲
盛夏时节,走进凉州区南部山区,一行行樟子松、云杉等树木沿坡地整齐排列;一棵棵结满青杏的山杏树随风摇曳;一大片粉色芍药花竞相绽放……谁能想到,这片“绿海花田”,曾是黄土沟壑纵横、造林成活率低的“生态难点”?

破解“水难蓄、土易塌”难题
凉州区地处黄土、青藏、内蒙古三大高原交会地带,是全国生态格局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核心区域和北方防沙带中心地带,生态区位极为重要。然而,其南部山区沟壑纵横,黄土湿陷性强,传统造林面临“水难蓄、土易塌”的世界级难题,传统造林“十栽九不活”。
2022年,凉州区启动祁连山浅山区适宜造林区域生态林建设工程,规划利用8年时间,建设生态林7.27万亩。
“项目启动初期,水量不足致苗木受旱、水量过大易引发塌陷,可谓困难重重。”凉州区天梯山林场场长张世兴介绍,建设团队开动脑筋,创新设计三套独立供水系统,配备定制水泵与变频调节设备,通过精准计算管网压力、设置减压阀与排气阀,攻克高低落差导致的供水不均问题;针对黄土特性,首创“短时多次”灌溉模式,将林区划分为72个轮灌组,沿等高线布局滴灌带并辅以稳流器,实时监测土壤湿度,实现灌溉时间与水量的毫米级精准把控。
人力运输难?无人机来破题。“无人机可直达人力难及的高危山头,树苗运输效率提升3倍以上。”张世兴说,科技手段推动造林从“肩扛手推”迈向“智能作业”,为生态修复按下“加速键”。

从“生态工程”到“全民行动”
生态修复,全民是主角。2022年起,凉州区连续4年实施南部山区碳汇林工程,在祁连山浅山区的谢河、古城等乡镇,累计营造云杉、山杏、山楂混交林3.12万亩,270余万株苗木扎根黄土,形成绿色生态缓冲带。
政府搭台、全民参与的机制,推动“植绿”向“护绿”“享绿”延伸。2024年,凉州区精心策划开展了“我在南山有棵树”志愿植树活动,动员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参与造林绿化;2025年,凉州区持续深化开展“我在南山有棵树”志愿植树活动,在2025年碳汇林建设区域规划1000亩以上土地,设立“军人林、青年林、教师林、巾帼林、爱情林、生日林、爱心林”等纪念林基地。
据凉州区林草局局长陆科介绍,活动开展以来,累计募集资金500余万元,通过“志愿植树+捐资代建”方式,栽植山杏、樟子松等苗木15.01万株,建设面积近1800亩,设立纪念牌153块、挂牌33586块,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尽责”的生态建设新格局。

生态美与百姓富“双向奔赴”
站在观景台远眺,凉州区南部山区已形成一条延展的绿色生态廊道。林下,溜达鸡悠闲踱步;花海中,游客们驻足拍照。
“2024年林下养殖的溜达鸡已实现收益,今年经济林挂果后收入还会增加。”张世兴说,该区在营造生态林的同时,试验种植红松、油桃、油用牡丹等经济林,发展林下养殖、中药材种植,探索“林-禽(畜)-花-游”观光产业园模式,让绿地变身“聚宝盆”。
“我们特意从金昌组团过来看花海,没想到黄土沟里能长出这么美的景观。”游客王女士的感叹,折射着凉州的生态之变。
陆科表示,项目全面建成后,凉州区森林覆盖率、森林质量、木材储备量将进一步提高,经济林及木材经营收入将持续增长,有望成为集“水库、粮库、钱库、碳库”于一体的可持续发展样本,为“双碳”目标落地和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从“生态难点”到“绿海花田”,凉州区正以科技赋能、全民参与、产业融合的实践,书写着黄土高原生态修复与绿色发展的时代答卷。
版权声明
1.本文为甘肃经济日报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甘肃经济日报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