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凉市崆峒区西阳乡:驱动产业升级 铺就振兴之路

 2025/06/16 11:37 来源:

  □ 张建强 唐立

  夏日的平凉市崆峒区西阳乡,处处洋溢着勃勃生机。平整宽阔的村道串联起白墙灰瓦的农家小院,绿植在微风中摇曳;标准化养殖小区里,膘肥体壮的红牛悠然进食;田间地头,村民们忙着管护作物……一幅产业兴、生态美、百姓富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徐徐铺展。

  西阳乡坚持把党建引领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核心引擎,构建起“党建+产业+治理”的融合发展模式。成立专项工作专班,细化104个责任区,形成“领导包抓、干部落实、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的工作体系。同时,组织14支志愿服务队深入基层,宣讲政策、凝聚共识,充分调动各方力量参与乡村建设,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政策驱动 红牛产业激活发展新动能

  西阳乡立足资源禀赋,将平凉红牛产业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依托平凉红牛扩繁增量十条政策机遇,以养殖大户为“领头雁”,通过政策宣传、资金扶持、技术服务“三管齐下”,引导群众积极投身红牛养殖。今年以来,新购平凉红牛基础母牛930余头,植入电子芯片721头,及时发放补助资金 211.65万元,全乡红牛存栏量达2162头。

  在产业发展链条上,西阳乡坚持全环节发力、全链条拓展。完成整流域旱作农业5.6万亩,为红牛养殖提供了充足的饲草保障;成功培育市级养牛专业村1个、千头专业养牛村4个,新建(改扩建)养殖小区5个。此外,大力培育本土餐饮品牌,以“鸿鑫斋”为代表的平凉红牛餐饮企业深受消费者喜爱,即将试营业的“崆峒牧歌”平凉红牛体验店,将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提升品牌附加值。一季度,全乡牛产业收入达3600余万元,预计全年牛产业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8%以上,红牛产业已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金钥匙”。

  全域整治 人居环境展现新面貌

  西阳乡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突破口,按照“先整后优、先净后美”的工作思路,举全乡之力打好环境整治攻坚战。聚焦“三线”(唐姚路、高西路、唐西路)重点区域,组织开展“千人大会战”。针对大风天气导致漂浮地膜增多等难题,集中3个月时间开展专项攻坚,累计清理“三堆”1257处、河道沟渠121公里、禽畜粪污339吨,清理田间地头废旧地膜1642处,回收废旧地膜413吨,拆除危旧房、残垣断壁1900平方米,乡村面貌得到显著改善。

  为确保整治工作常态长效,西阳乡创新建立“日督查、周通报、即整改”工作机制,通过问题整改“回头看”“人居环境随手拍”等方式,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同时,以“四清五治六提升”为行动纲领,精心打造唐湾、西阳、姚湾及高粱4个和美乡村示范点,以点带面推动全乡人居环境从干净整洁向美丽宜居跨越升级,让群众在乡村振兴中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多元共治 基层治理彰显新气象

  西阳乡始终坚持把乡村文明作为乡村建设的推动力量,以“一规三会”为抓手,以移风易俗为切入点,完善修订村规民约,倡导厚养薄葬,树立文明向上的村风、民风。积极践行“四下基层”制度,推广运用新时代“枫桥经验”,搭建“陈事说理”老党员调解平台,充分发挥老党员调解能力强、调解经验丰富、辖区威望高的优势,按照“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矛盾不上交”的工作要求,及时解决群众反映事项,化解矛盾纠纷,筑牢辖区内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形成“党员带头、群众参与、层层联动”的矛盾调解新模式。

  按照党建引领、支部推动、党员群众参与“五治”融合模式,结合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打造美化环境、民风引导等8支党员先锋志愿服务队,联合各支部统筹推进和美乡村建设、人居环境整治等重点工作,发挥依托平凉红牛扩繁增量十条政策机遇,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凝聚群众、引导群众、以文化人、成风化俗”作用,认真开展“文明家庭”“崆峒好人”等推荐评选活动,促进乡村治理和顺、乡风和睦,群众满意度、幸福感指数不断提升。

  如今的西阳乡,产业发展活力迸发,乡村面貌日新月异。下一步,西阳乡将继续强化党建引领作用,加快推进西阳、中营养殖小区红牛轮换,力争2025年底全乡肉牛存栏量达到1.6万头,饲养量达3.3万头;持续深化人居环境整治,激活群众内生动力,全力打造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的乡村振兴样板,让群众共享发展成果,迈向美好的新生活。

版权声明

1.本文为甘肃经济日报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甘肃经济日报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

新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