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凉市崆峒区安国镇:扮靓和美乡村 绘就宜居新画卷

 2025/06/18 09:38 来源: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

  □ 张建强 田海芸 曹潇丹

  仲夏的阳光洒在街道上,蝉鸣在枝头此起彼伏。走进平凉市崆峒区安国镇,平整的柏油村道,路边绿树成荫,蝉声与孩童的欢笑声交织;错落有致的农家小院中,藤蔓爬满篱笆,鲜花点缀其间,老人摇着蒲扇在屋檐下乘凉……这座小镇正以焕然一新的姿态,展现着人居环境整治带来的蝶变。

  平凉市崆峒区安国镇秉持“全域整治、全民参与、长效提升”的工作思路,以“干净、整洁、和美”为目标,将人居环境整治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通过强化组织统筹、创新治理模式、激发群众活力,全方位、多层次推进环境整治工作,推动乡村面貌从“一时美”迈向“持久美”,从“环境美”升级为“生活美”。

  党建引领聚合力 全民参与共攻坚

  全镇构建起“镇党委统筹、村党支部牵头、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的四级联动体系。镇党委多次召开专题会议,明确“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包片抓、村社干部具体落实”的责任机制,将整治任务细化到村、到社、到人。党员干部组建“先锋突击队”,带头清理卫生死角、拆除危旧房屋,以实际行动带动群众主动参与。同时,利用乡村大喇叭、微信群、入户宣讲等方式,广泛宣传整治意义和成果,激发群众主人翁意识,形成“人人动手、户户参与”的浓厚氛围。

  靶向施策破难点 全域整治提颜值

  聚焦人居环境痛点、堵点,安国镇开展“地毯式”集中攻坚。在重点区域整治上,对房前屋后、村社道路、河道沟渠、田间地头进行全面清理,累计清运生活垃圾784吨、农业废弃物 820吨,整治乱堆乱放732处,拆除危旧房屋12处;在生态治理方面,建立废旧地膜回收网点,组织2000余人次清理回收农膜500余吨,有效防治农田“白色污染”;在基础设施提升中,科学设置垃圾分类点位,完善生活垃圾“日产日清”体系。同时,推进村庄绿化美化,打造小花园、小菜园等景观节点,让村庄既有“面子”更有“里子”。

  创新载体强宣传 文明新风润心田

  为推动整治工作深入人心,安国镇打出“宣传+实践”组合拳。开展“小手拉大手,文明齐步走”活动,走进校园普及环保知识,发放倡议书,鼓励学生带动家庭参与环境整治;举办“清洁村庄”“美丽庭院”“优秀公益性岗位”评选,制定严格标准,通过村民自荐、村委会推荐、现场打分的方式,树立先进典型,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将人居环境整治与村规民约结合,推行“积分制”管理,村民可通过参与整治兑换生活用品,让“讲文明、爱环境”成为自觉行动。

  健全机制促长效 常态管护固根基

  为避免“整治—反弹—再整治”的恶性循环,安国镇建立长效管护机制。以网格化管理为依托,划分责任片区,网格员每日巡查,发现问题即时交办整改;镇督查组定期开展“红黑榜”评比,通过发布通报、视频等方式,对工作不力的村进行约谈;将人居环境整治纳入村级考核,与评优选先、项目资金挂钩。同时,探索“积分+环境整治”的模式,将群众参与度与奖励挂钩,形成“政府主导、群众主体、共建共享”的长效治理格局。

  安国镇相关负责人表示,安国镇将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持续深化人居环境整治。坚持集中整治与长效管理并重,不断优化机制、创新举措;推动环境整治与产业发展、乡风文明深度融合,打造更多宜居宜业的和美乡村样板;激发群众内生动力,让乡村振兴的成果惠及每一位村民。相信在全镇上下的共同努力下,安国镇必将绘就一幅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乡村振兴新画卷。

版权声明

1.本文为甘肃经济日报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甘肃经济日报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

新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