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特产“链”起大产业 ——平川区28万亩特色产业田铺就乡村振兴路

 2025/06/20 11:52 来源: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 刘延海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刘延海 通讯员 马军华 张立超

  仲夏时节,走进平川区宝积镇窎沟村,成片的果园与瓜田交织成绿浪翻涌的画卷。在这里,28万亩特色产业蓬勃发展,宛如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卷,绘就了乡村振兴的崭新图景。曾经不起眼的小特产,如今正成为撬动当地大产业的有力杠杆,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特色产业崛起,小特产崭露头角

  平川区拥有独特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农业资源,为特色产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近年来,平川区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形成了以文冠果、马铃薯、藜麦、苹果、西甜瓜等多元化产业为主的28万亩特色产业,为乡村振兴铺就了一条“富民路”。作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的平川苹果尤为亮眼,果形端正、色泽靓丽、脆甜多汁,在市场上备受青睐,成为农民增收的“黄金果”。

  宝积镇窎沟村村民孙孝的10亩果园,正是这一“金招牌”的缩影。“我这老园子有20年了,现在7亩挂果,3亩幼树刚结果,虽然忙得‘脚不沾地’,可比打工强多了!”正给苹果套袋的孙孝边干活边算账,“套袋能防病虫害、减少损耗,果子着色好、口感甜,还能提前15天上市。这几年果商都提前来订货,销路根本不用愁。”

  科技赋能升级,小特产焕发新活力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在平川区,科技力量正深度融入特色产业发展。通过引进新技术、新品种,推广智能化管理模式,平川区显著提高了特色产业的科技含量和生产效率。

  在窎沟村,特色产业的“科技范儿”越来越足。村党支部书记赵生军介绍:“通过科技赋能,村里形成了‘苹果+西甜瓜’的双主导产业,2024年仅这两项就为村民人均增收超8000元。”

  西甜瓜种植户展宝常对此深有感触。“以前一株瓜秧结4至5个瓜,现在只留1个精品瓜。”他指着地里套着网套的银地甜瓜说,“虽然数量少了,但品质提上去了,甜瓜提前上市既能卖个好价钱,又能抵消化肥、水费等成本。”如今,窎沟村的甜瓜因“甜度高、品相好”成了市场“香饽饽”,不少果商直接到地头收购,村民真正实现了“种得出、卖得好”。

  电商保驾护航,小特产成就大梦想

  特色产业发展壮大,不仅鼓起了农民的“钱袋子”,更激活了农村的“活力细胞”。平川区跳出“单一种植”模式,探索“农业+电商”等融合路径,让文冠果、藜麦等特色作物与苹果、西甜瓜共同构成了特色农业“名片”。

  “以前苹果熟了只能拉到集市卖,现在通过电商平台,全国人都能吃到平川苹果。”孙孝笑着说,这两年他跟着村里的电商培训学直播,自家果园的苹果线上销量占比已达30%。在更广的层面,平川区正依托特色产业园区、冷链物流中心等基础设施,推动“产-加-销”全链条升级,不断提升农产品附加值。

  如今,从“守着土地吃饭”到“特色产业致富”,平川区的实践印证了乡村要振兴、产业必先行。28万亩特色种植基地里,每一颗果实都凝结着农民的汗水,每一次技术升级都闪耀着创新的智慧,每一条产业链都延伸着增收的可能。正如赵生军所说:“把土地‘唤醒’,让产业‘活’起来,咱农民的日子一定会越过越甜!”

版权声明

1.本文为甘肃经济日报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甘肃经济日报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

新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