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县桥头镇:小花椒撬动大产业 红果子铺就致富路

 2025/06/22 19:52 来源: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 刘峰 董周斌

  □ 刘峰 董周斌

  仲夏时节,走进文县桥头镇,漫山遍野的花椒树枝头缀满串串红花椒。微风掠过,浓郁醇厚的麻香味扑面而来,让人瞬间沉醉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田园盛景里。一颗颗饱满的花椒,承载着村民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近年来,桥头镇锚定乡村振兴目标,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及县直部门的全力支持下,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花椒产业发展之路。立足镇域实际,桥头镇确立“全域花椒、川坝蔬菜、半山林果、高山药材、生态养殖”的产业布局,将花椒产业作为富民强镇的核心引擎,倾全镇之力打造乡村振兴“金字招牌”。目前,已建成为头片、草坪片、北山片、河坝片4个万亩花椒产业示范片,实现了23个村花椒产业全覆盖,种植花椒树4.6万亩,花椒树挂果面积3.2万亩,花椒纯产值达9800万元,人均收入达4178元。花椒产业已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顶梁柱”。

  党建引领 找准发展“定盘星”

  产业发展,方向是关键。桥头镇党委、镇政府主动作为,组织村“两委”干部、种植大户奔赴邻近乡镇、周边县区考察学习,借鉴先进经验。同时,多次召开党员群众代表会议,广泛征集意见建议,最终明确“支部引领带动,挖掘资源潜力,培育致富产业,建设美丽新村”的发展路径,将花椒产业确立为主导产业。在党建引领下,基层党组织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党员干部带头示范,凝聚起全镇发展花椒产业的强大合力,让产业发展的方向更明、底气更足。

  多方联动 奏响发展“协奏曲”

  产业发展离不开多方协同发力。桥头镇成立以党委书记为组长领导小组,科学编制产业发展规划,重点打造杨家山片区花椒示范片区。实行“党委委员+包村领导+包村干部+村组干部”的责任体系,层层压实责任,确保基地建设、技术培训、产品销售等工作落地见效。此外,积极对接县林业、科技等部门,邀请专业技术骨干担任产业发展指导员,定期深入各村开展技术培训与指导,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群众参与的良好发展格局,为花椒产业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模式创新 拓宽富民“新路径”

  桥头镇立足各村村情实际,创新探索“支部引领示范,能人大户带头,群众参与带动”的发展模式,推行“党支部+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机制,构建起紧密的联农带农帮扶体系。依托省级龙头企业文县任和农副产品有限公司和文县益丰汇宝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农户签订保底收购协议,从源头消除群众销售顾虑。同时,在任和公司搭建电商平台,通过“线上+线下”双渠道,帮助群众拓宽农特产品销售途径。近年来,通过企业帮扶、能人大户带动,每户脱贫群众平均每年增收超3000元,真正实现“小花椒”变身“致富金果”,让产业发展成果惠及千家万户。

  科技赋能 激活发展新动能

  科技是产业提质增效的核心驱动力。桥头镇主动对接“椒管家”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和县林业局,累计开展花椒技术综合管护培训20余期,培训技术骨干、镇村干部、农民群众超1700人次,培养出一批懂技术、会管理的“土专家”“田秀才”。为各村组建由种植大户、农民技术员组成的技术管护服务队,深入田间地头,按照施肥、修剪、涂白、清园、防虫灭病、抛盘等标准化流程,手把手指导群众科学管护。通过科技赋能,花椒树长势愈发旺盛,病虫害发生率显著降低,花椒品质和产量实现“双提升”,为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如今的桥头镇,花椒红遍山野,产业兴旺发展。镇党委书记张海斌表示,桥头镇将持续做好特色产业管护,拓宽产品销售渠道,以花椒产业园和示范田建设为抓手,进一步提升产业效益。同时,全面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村集体+农户”的发展模式,完善产供销全链条,健全联农带农机制,破解销售难题,推动产业兴旺、产品优质、农民增收,让小小的花椒成为乡村振兴的“致富果”。

版权声明

1.本文为甘肃经济日报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甘肃经济日报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

新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