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俞树红
近日,甘肃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公布2025年度甘肃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名单,临夏市4家企业成功入选,其中临夏市艾米尔清真食品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艾米尔公司”)通过复核。这家以河州盖碗茶为核心业务的企业,正以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模式突破传统产业发展瓶颈,通过茶旅融合、文化赋能与创新研发,让千年河州盖碗茶从西北旱码头走向全国市场。
创新突围 当非遗茶韵邂逅现代设计
河州盖碗茶承载着临夏千年茶文化底蕴,其“八宝茶”配方与盖碗茶具上的砖雕、花儿等非遗元素相结合。艾米尔公司锚定这一传统产业,将“传承”与“创新”作为发展的双引擎:一方面,深挖盖碗茶背后的民俗内涵,把临夏砖雕、河州花儿等非遗符号融入产品包装,推出“西部旱码头·遇见甘肃”系列文创茶礼,使茶具成为“可收藏的文化艺术品”;另一方面,针对年轻消费者、养生群体及节庆市场需求,开发便携装、养生茶、节庆礼盒等多元化产品。目前,该企业年生产八宝茶30万件、茶具20万套,综合销售收入超5000万元。
“我们不仅销售茶叶,更是在传播文化。”艾米尔公司销售总监赵冬林介绍,“公司展示空间内,走廊柱子上镶嵌的特色茶碗、博物馆内上百种材质各异的盖碗茶具,每一件都诉说着临夏人对茶文化的创造力。”
如今,“河州茗源”“西部旱码头”品牌已成为非遗传承与市场认可的标杆。

茶旅融合 构建全产业链生态
6月的临夏生机勃勃。在艾米尔公司的河州盖碗茶文化博览园内,生产车间里员工们正忙着打包发往全国的茶品;博物馆中,游客络绎不绝地参观盖碗茶历史展陈;文创区的非遗茶具吸引着年轻人纷纷打卡——这正是企业打造的“生产+体验+销售”一体化产业链。
“我们依托盖碗茶资源,建成博览园、博物馆,让游客从了解茶文化到购买产品,形成完整的消费闭环。”赵冬林表示,“该模式不仅带动了文旅产业发展,更直接创造了就业机会。”员工马玉华告诉记者,她在公司负责销售与产品介绍,月收入4000多元。企业旗下4家子公司带动当地群众增收,为大学生返乡创业搭建平台,被甘肃省政府评为“省级农民工返乡创业示范基地”。
艾米尔公司在兰州设立办事处,使“西部旱码头”盖碗茶成为兰州年货市场的热门单品,吸引了南方客商与西北茶商纷纷前来预订。在不断做大做强国内市场的同时,艾米尔公司还将业务拓展至进出口贸易领域,先后赴伊朗、马来西亚等地参加国际展会,推动河州盖碗茶走出国门。

专精特新 从单一企业到产业集群发展
艾米尔公司的成长,是临夏市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一个缩影。截至目前,临夏市累计认定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2户,这些企业通过技术创新、产业链协同,成为推动产业升级的重要力量。
“政府通过政策引导、要素保障等举措,支持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临夏州文旅产业发展中心主任马成俊说,“盖碗茶的兴盛本质上是文化交融的结果——它融合了多地域食材与多民族饮茶文化,而艾米尔公司的实践,正是将这种文化基因转化为产业优势的生动体现。”
临夏市将继续完善精准扶持政策,助力企业破解技术瓶颈,推动更多中小企业通过“农文旅融合”实现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

盛夏的夜晚,河州盖碗茶文化博览园的长廊里,茶碗上的牡丹图案在灯光下熠熠生辉。从家家户户招待亲友的传统茶品,到年产值数千万的特色产业,河州盖碗茶正以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为“笔”,在乡村振兴与文化传承的画卷上,挥毫泼墨。这杯融合了西北豪情与千年茶香的盖碗茶,终将飘向更广阔的天地。(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版权声明
1.本文为甘肃经济日报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甘肃经济日报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