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白杨 通讯员 蔺淇
近日,在礼县固城镇草滩村,一场没有彩礼清单的婚礼正在筹备。准新娘王女士的父母曾打算收8.2万元彩礼,村干部三次上门谈心,最终,老两口的心结解开了:“日子是孩子过的,不能让彩礼成负担。”他们主动提出:“咱不要彩礼了。”
“零彩礼”嫁女,这在草滩村是头一遭,暖了人心,也树了新风。
彩礼少一点,感情多一点
这股新风,吹遍了礼县各乡镇的角落。在永坪镇赵坪村的村头大树下,镇村干部和村民们围坐一起,热议着彩礼该定多少、婚宴摆几桌合适。村民赵大爷的一句话,说出了大家的心里话:“彩礼少一点,感情多一点。过日子要的是幸福,不能让孩子背上债。”在这样坦诚的交流中,共识逐渐凝聚。各村纷纷行动起来,商量制定出符合本村实际的彩礼、婚宴倡导标准。

从20万元一分不能少到“零彩礼”
改变的路,有时也不平坦。礼县湫山镇水晶村有桩婚姻,曾因女方家坚持“20万元彩礼一分不能少”差点让一桩好姻缘泡了汤。镇政府干部没有简单批评,而是细心探访。原来,女方父母并非贪财,“是怕闺女嫁过去受委屈,想多要点彩礼,让闺女在婆家腰杆硬,我们脸上也有光。”干部们了解缘由后,把双方请到一起,推心置腹地说:“咱们都盼着孩子们过得好,可要是为了彩礼伤了和气,让小两口还没进门就背上一身债,心里压着块石头过日子,这岂不是和咱的心愿背道而驰了吗?”最终,僵局化解,这对新人同样以“零彩礼”携手,幸福地走进了婚姻殿堂。
日子是孩子过的
移风易俗的清风,正一点点吹散陈规陋习的阴霾:党员干部带头签下承诺书,抵制高额彩礼;“好媳妇”“文明家庭”的评选,让身边榜样立了起来;村里的红白理事会,把“彩礼不超3万元”实实在在地写进了村规民约。这些举措,像绵绵春雨,滋润着人心,让“婚事新办、丧事简办”的新理念,在乡间悄然扎下了根。
从固城镇的草滩村,到湫山镇的水晶村,越来越多的家庭卸下了那份沉重的“彩礼担子”,一身轻松地奔向新生活。在礼县这片土地上,“零彩礼”的新风正拂过心田,引领婚俗新风尚,它以卸下重担后轻松的笑声为音符,谱写着乡村振兴路上最动人的乐章。
版权声明
1.本文为甘肃经济日报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甘肃经济日报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