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段睿珺 通讯员 冉天成
夏日骄阳下,穿行在泾川县的大地上,举目层峦叠翠,沟壑坡梁绿意翻涌,宛如一幅徐徐铺展的生态画卷。在南北二塬上,成片的苹果园铺展如锦,累累青果缀满枝头,果农们穿梭其中精心管护,形成林果相映的蓬勃景象。
近年来,泾川县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久久为功的决心,持续实施造林绿化工程,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将生态建设视为发展根基。目前,全县林地面积达103万亩以上,森林覆盖率提升至47.25%。通过发展林畜、林禽、林蜂养殖,挖掘出12种林下产品;建成城关镇凤凰村、泾明乡白家村等6处林旅融合示范点,昔日的荒山秃岭已被葱郁的林草覆盖,“绿色”成为泾川县最亮眼的底色。

泾川县太平镇何家村发展林下养殖,不仅盘活了闲置资源,壮大了村集体经济,还增加了群众收入。在绿水青山家庭农场,一群群大红公鸡争先恐后地啄食玉米。场主何清华承包林场后开始养殖肉鸡,以玉米、麦麸、林中杂草和虫子为饲料,每年养殖3批,年出栏量均达1.5万只以上,年收入40万元,同时解决了村上部分闲置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泾川县将苹果产业确定为富民强县的支柱产业。政府积极引导果农采用矮化密植、水肥一体化等先进技术,推动果园向标准化、现代化迈进。同时,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条,从单纯卖苹果向果汁、果干、果酒等精深加工领域拓展。目前,全县苹果栽植面积稳定在18.15万亩,年产量28万吨,产值达26亿元,苹果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金果果”。

在丰台镇优质苹果标准化生产基地,张观察村胡麻咀组果农何小勤种植了13亩苹果,从事苹果管理18年。以前因技术欠缺,苹果常受病虫害影响,销售不理想;如今掌握新技术后,果品质量显著提升,销售价格上扬,年均收入在26万元左右。
一片片生机勃勃的林地与一望无际的果园紧密交织,泾川县林果产业不仅鼓起了百姓的“钱袋子”,更成为乡村振兴路上的强劲引擎,为乡村建设注入蓬勃活力,描绘出生态与经济双赢的美好画卷。
版权声明
1.本文为甘肃经济日报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甘肃经济日报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