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马如娟
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是继国有企业改革三年行动之后,面向新时代新征程作出的一项全局性、战略性重大决策部署。甘肃电气集团深入贯彻落实深化国企改革决策部署和省政府国资委工作要求,聚焦“十四五”高质量发展目标,以刀刃向内的魄力打出改革“组合拳”,通过精简管理层级、优化用工机制、强化考核激励、创新薪酬管理,为集团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构建“小总部+大产业”高效管理体系
甘肃电气集团将优化组织架构作为提升管理效能的突破口,深入实施“总部去机关化”专项治理。按照职能清晰、运行顺畅、精干高效的原则,制定《总部机构设置及定岗定员方案》,集团总部职能部室由12个压减至8个,减幅达33.33%,有效解决职能重叠、协同低效等问题。
针对子公司管理短板,集团党委印发《关于加强子公司内设机构管理工作的通知》,推行“扁平化”“大部制”管理模式,压缩管理层级与冗余岗位,推动一线生产、技术、销售人员占比提升至70%以上。下属企业积极响应,长城电工总部精简职能部门3个,减幅37.5%;精简班子成员3人,减幅60%;人员减少10人,减幅33.33%,管理成本显著下降。其中兰电股份近三年精简合并职能部门14个,不胜任退出中层管理人员30余人,改革成效显著。
这一系列改革举措,让甘肃电气集团在市场开拓与科技创新领域收获亮眼成绩单。今年,集团先后成功中标华能景泰煤炭储备基地、印尼华越镍钴EPC工程等重大项目,合同总额超6.5亿元;截至目前,新增专利13项,其中发明专利2项,新获批省重大科技项目3项、省级科技创新奖励8项。5项科技成果的转化率达19.23%,4项产品入选“甘肃省首台套”目录。
激活“能进能出”人力资源一池春水
围绕市场化、高效化目标,甘肃电气集团以“三项制度”改革为核心,构建市场化用工体系。今年,集团探索推行“年度用工规划+动态调剂”机制,招聘重点向研发、销售、智能制造等关键领域倾斜,聚焦国内重点院校毕业生,优化招聘人员学历结构。截至目前,新招聘人员中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超90%,人才结构持续优化。同时,集团统筹制定长短期人力资源规划,实现用工计划与生产经营业绩同比例增减,确保人才供需与企业发展节奏同频共振。
在优化人才“入口”的同时,集团畅通人员“出口”。通过推动管理人员竞争上岗、末等调整和不胜任退出,多渠道调岗分流,将管理人员控制在职工总数的20%以内,加强一线生产、销售人员队伍建设。自2023年以来,集团通过以干代培、共同研发等形式,培养正高级工程师4人、副高级工程师40人、工程师152人、高级技师2人、技师10人,为企业发展积蓄人才动能。
树立“凭业绩说话”鲜明导向
为激发人才活力,甘肃电气集团重塑全级次企业绩效考核体系。修订《子公司领导班子和领导人员综合考核评价办法》,制定《子公司领导班子和领导人员平时考核办法(试行)》,建立涵盖工作业绩、综合能力、政治态度的三维考核指标,实现考核结果与薪酬分配、职务晋升“双挂钩”。在2024年度综合考核中,11名考核为“优秀”等次的子公司干部绩效年薪上浮10%,9户考核结果为“E”等次的子公司领导班子绩效年薪归零,充分发挥绩效考核“指挥棒”作用。2023年以来,已有25名中层副职以上管理人员退出现职,严格落实刚性考核、刚性兑现、刚性退出。
集团以“市场化+精细化”为主线深化收入分配改革,制定《工资总额管理办法》,实行“效益升、工资升,效益降、工资降”联动机制。修订《子公司负责人薪酬管理办法》《总部员工薪酬管理办法》,严格工资总额执行管理,除一线职工及科研技术人员外,其他管理人员按原则严控工资总额。通过压降分流冗员和加强绩效考核,降低工资支出总额,让在岗职工随企业经营效益增长实现工资合理增长。
甘肃电气集团将持续深化人力资源改革,以创新机制激发人才活力,以精细管理提升运营效能,以改革赋能企业高质量发展,全力打造西北装备制造业标杆企业,书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版权声明
1.本文为甘肃经济日报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甘肃经济日报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