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南:以旅游为桥 共筑民族交融精神长廊

 2025/07/03 18:42 来源: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 马如娟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马如娟

  六月的甘南草原,绿草如茵,生机盎然。这片土地正以旅游业为纽带,搭建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精神长廊。近年来,甘南州深入实施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统筹推进文旅融合、提质增效工程,让旅游业成为服务地方经济、满足群众需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支撑,为打造“和谐甘南、美丽甘南、富裕甘南、幸福甘南、平安甘南”,加快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样板区注入强劲动力。

  释放旅游促“三交”新效应

  夏季的甘南总是充满魅力。6月24日,雨后的桑科草原碧空如洗,绿草如毯,牛羊点缀其间。夏河县文旅推介官娄雯瑾向游客发出邀约:“欢迎来到夏河,观山野风光、尝特色美食、品多元文化,共赴一场诗意的心灵之约。”

  夏河县地处青藏高原东北缘,既是黄河上游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也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浓郁的民族风情。这里被誉为“全球最美野奢基地”“中国香浪节之乡”,“中国拉卜楞·世界藏学府” 旅游品牌享誉海内外。在桑科天境帐篷营地,工作人员贡去乎才旦介绍:“游客可体验骑马放牧、打酥油传统工艺,夜晚共跳锅庄舞,沉浸式感受牧民生活。”自2023年营地建成以来,住宿环境全面升级,游客不仅能品尝美食、舒适住宿,更能收获独特的文化体验。

  甘南州副州长王芳介绍,今年1月至5月,全州接待游客755万人次,旅游收入4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0%和24%。文旅产业蓬勃发展,有效推动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

  打造民族团结示范标杆

  “甘南作为甘肃省文旅发展的核心板块,在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具有独特优势。”省文旅厅副厅长王治纲表示,通过打造文旅品牌与民族团结示范标杆,正释放区域资源聚合效应。

  临潭县冶力关旅游景区成功创建甘南首个国家5A级景区,带动周边藏、汉、回等民族群众共享旅游红利。与此同时,扎尕那、大峪沟、当周草原等4A级景区基础设施持续升级,新增甘加秘境等6家3A级景区。

  “景区建设融入民族团结元素,让游客在赏景中感受多民族文化共生之美。”王治纲介绍,冶力关、腊子口等景区增设民族文化长廊和主题雕塑;扎尕那村、土桥子村成为展示民族交融的标杆。此外,中断17年的临潭万人扯绳活动恢复举办,吸引多民族民众共同参与,使景区成为促进民族交融的重要平台。省文旅厅将全方位支持甘南文旅发展,助力打造“圣境甘南?心灵之旅”品牌,构建全域全季全时的文旅新格局。

  “甘南州将民族文化资源转化为促进民族团结的‘金钥匙’,通过打造‘环甘南风情线’、升级A级景区、举办特色节庆等方式,让游客在领略雪域风光的同时,感受各民族共生共荣的和谐画卷。”王芳表示。

  赋能民族地区共同发展

  在甘肃,乡村旅游已成为促进民族团结的重要抓手。目前,民族地区已建成15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22家国家等级旅游民宿、54个省级乡村旅游样板村。临潭县池沟村、迭部县扎尕那村等通过发展民宿、餐饮、手工艺品等业态,旅游收入占村民年收入的40%以上。

  “我们让游客体验民族文化,更让各族群众在旅游产业链上共同受益。”王治纲介绍,甘肃省推出“百年藏寨?九色甘南”“茶马互市?唐蕃古道”等精品线路,举办“石榴花开?相约陇原”等活动,使文旅产业成为连接民族情感的纽带。

  近年来,甘南州坚持“促进交融、打破壁垒、物质精神并重、创新载体”的原则,推动旅游促“三交”实现从“地域游历”到“互嵌融合”、从“观赏游玩”到“文化认同”、从“消费体验”到“互补共享”、从“交往互动”到“情感认同”的进阶。

  如今的甘南,正以旅游为桥,让“九色甘南”的魅力不仅绽放在山水之间,更凝聚在各民族共同发展的美好愿景中。

版权声明

1.本文为甘肃经济日报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甘肃经济日报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

新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