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吕霞 通讯员 刘可
今年上半年,天水市秦州区紧扣“稳中求进”总基调,一方面以“项目建设”和“招大引强”筑牢发展基本盘,另一方面以“创新驱动”和“产业升级”培育核心新动能,双管齐下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
稳基础:项目与招商筑牢发展“压舱石”
经济行稳致远,根基在于“稳”。今年上半年,秦州区将“项目”作为稳定预期的核心抓手,强力推进“三个清单”项目331项,其中开复工168项。1月至5月,完成投资87.6亿元,全力保障天水曲溪城乡供水工程、天陇铁路等重大项目建设;天水5G+智慧物流园等项目持续发力,有力推动固定资产投资企稳回升。
与此同时,秦州区同步推进燃气管道更新、玉泉中学改扩建、七里墩棚户区改造等民生及城市功能项目,着力补齐短板,持续优化人居和营商环境,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为长远发展积蓄内力。
在练好内功的基础上,秦州区以“招商”为突破口,积极向外拓展,将招商策略从“大水漫灌”转向产业链“精准滴灌”。瞄准粤闽浙等重点区域,上半年新签约项目28个,总投资36.65亿元,资金到位率超80%。汽车电子、智能医疗器械、智慧苗圃等项目的落地,为产业结构优化注入了新活力。
强产业:双轮驱动构建未来竞争力
为实现“稳中求进”的目标,秦州区聚力“强产业”主战场,坚持“强工业”与“强科技”并重,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跃升。上半年,实施重点工业项目35个,推进天水二一三电器、西电合金等12家企业的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三化”改造,显著提升了传统优势企业的竞争力和产品附加值。
聚焦集成电路等国家战略产业,秦州区积极培育新兴增长极。华天科技总投资48亿元的“汽车电子产品生产线升级项目”,瞄准2.5D封装、AI及高性能计算等前沿领域,建成后将有力提升天水在全国集成电路封测产业格局中的地位,形成强大产业集聚效应;天光半导体“高可靠分立器件塑封生产线”项目,作为省内唯一覆盖芯片设计、制造、封测全链条的企业项目,在解决特种集成电路“卡脖子”技术、保障供应链安全方面承担着特殊使命,进一步巩固了秦州区在西部半导体产业中的战略支点作用。
此外,秦州区着力构建系统性创新生态,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能。目前,高新技术企业和省级创新型企业均达37家,创新主体集群初具规模。同时,深化与兰州理工大学等高校合作,强化核心技术攻关,实现技术合同成交额5.32亿元,有效打通研发端与应用端的“最后一公里”。
惠民生:发展成果筑牢内生动力
发展的最终落脚点是民生改善,而民生福祉的提升又能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最坚实的内生动力。秦州区始终坚持发展为民,通过激活消费、优化环境、保障民生,将发展成果有效转化为社会活力。
面对消费市场,秦州区打出激发消费活力的“组合拳”。短期内,抢抓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机遇,鼓励引导企业开展“政策+让利”组合优惠活动,累计发放补贴资金约2640万元,带动消费达1.3亿元。长期着力于消费场景营造,通过打造“秦州食光”美食一条街,举办“迎客天下·幸福秦州”系列活动,激活夜间经济,将“网红流量”转化为“经济留量”。
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秦州区一手抓“硬设施”提升,一手抓“软服务”突破,大力推行“一窗受理、集成服务”“高效办成一件事”专窗及124项“掌上办”服务,大幅降低制度成本,有效激发了市场活力。今年上半年,秦州区新增市场主体2257户。
发展的温度,最终体现在民生福祉上。数据显示,1月至5月,秦州区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7%和8%,新增城镇就业7159人,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项目加速推进,切实将发展红利精准转化为民生“温度”,构筑起“发展—民生—再发展”的良性循环体系。
版权声明
1.本文为甘肃经济日报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甘肃经济日报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