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祁玉洁 通讯员 王大伟 刘丽
7月初,一场突破历史极值的特大暴雨袭击陇南。7月3日降水量首次同时超100毫米、61个站点出现大暴雨、单日250毫米以上特大暴雨刷新近30年极值……面对这场气象纪录以来范围最广、强度罕见的暴雨考验,陇南市气象局以精准预报为盾、以精细服务为矛,用“气象慧眼”为全市筑起一道守护生命的“数字堤坝”。

与暴雨赛跑的“预警先锋”
“暴雨红色预警平均提前4小时发布。”这组数据的背后,是气象工作者与时间赛跑的昼夜坚守。
7月1日9时,陇南市气象台首份《重大气象信息专报》直抵陇南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案头。72小时内,陇南市县两级气象部门发布暴雨预警信号37次,联合自然资源部门发布地质灾害预警14次,预警信息通过微博、微信、短信等新媒体矩阵实现“秒级速达”。
“暴雨最强时段出现在7月3日凌晨,我们必须争分夺秒!”陇南市气象台台长李强回忆,3时21分,值班员启动“双叫应”机制——同时通过电话、微信直连市委书记以及应急管理、水务、自然资源等部门负责人。“双叫应”机制是陇南气象部门在极端天气应对中的创新举措,确保预警信息第一时间直达决策层,为人员转移争取黄金窗口期。

科技与经验交织的“硬核防线”
“80%的预报员是‘90 后’,面对如此极端的天气,压力巨大。”陇南市气象局局长张建国坦言。但正是这支年轻队伍,依托智能网格预报、雷达外推等技术手段,构建了“数值预报+人工智能+本地经验”的研判模式,交出了一份高分答卷。
以徽县的暴雨过程为例:7月2日19时,徽县气象台发布暴雨蓝色预警;随后8小时内,雷达回波显示强降雨云团持续增强,预报员果断两次升级预警,最终在3日凌晨3时发布最高级别的红色预警,精准锁定江洛、泥阳等乡镇的100毫米以上强降雨带。
“红色预警发布后,乡镇干部连夜组织危险区群众转移。”徽县应急管理局局长王志刚说,“气象预警的精准锁定,为我们赢得了宝贵时间。”
从Ⅳ级到Ⅰ级,陇南市防汛应急响应级别在13小时内完成“四级跳”。这一过程,折射出气象服务的敏锐性和决策的科学性。
7月3日凌晨,监测数据显示,武都区、成县、徽县等县区的小时雨量突破70毫米,陇南市气象局立即向防汛指挥部建议启动群众转移机制。截至当日9时,全市7县区2054名群众安全转移,未出现人员伤亡。
“气象预警的提前量和精准度,是我们打赢这场硬仗的第一道防线。”陇南市副市长王凡在防汛调度会上高度评价。
“最后一公里”的守护者
预警信息如何穿透“最后一公里”?陇南气象部门的答案是:新媒体矩阵+传统手段。
在成县王磨镇,村干部手机上的山洪红色预警短信与村头大喇叭的方言播报同步响起;在武都区,抖音平台发布的暴雨避险动画视频点击量破百万;在康县,气象信息员骑着摩托车,挨家挨户敲门通知……
“这次暴雨虽然破纪录,但预警信息比雨滴更早到达每个角落。”陇南市水务局防汛科负责人感慨道。
暴雨仍在持续,陇南气象人将继续坚守在预报预警一线。他们的电脑屏幕闪烁着卫星云图的数据流光,电话里传递着乡镇雨量的实时变化。
“气象预警的每一分钟提前,都是对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多一分守护。”陇南市委书记张柯兵的批示,道出了气象工作的核心价值。
在科技与责任的交织下,陇南气象人以“精准之眼”守护生命防线,在这场与暴雨的较量中,书写了新时代气象现代化建设的生动篇章。
版权声明
1.本文为甘肃经济日报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甘肃经济日报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