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刘延海 通讯员 李佳
盛夏的会宁,微风轻拂。在这片红色热土上,一股法治清风正浸润着会宁县的每一个角落。近年来,会宁县积极创新普法形式、加强法治培训、完善法律服务体系,不断推动法治观念深入人心,切实提升公民法治素养,为构建和谐、稳定、法治的社会环境走出了一条具有会宁特色的法治护航之路。

健全机制 夯实法治沃土育新苗
会宁县通过建立“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落实的工作责任机制,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机关干部协同抓的良好工作局面。同时,还大力开展普法专题学习,确保法治理念深入人心,为法治社会建设提供坚实的思想引领。
“现在村里大小事都按章程办,连土地流转合同都有法律顾问把关。”翟家所镇张城堡村党支部书记指着村务公开栏上的《村民自治章程》说。这份由村民代表大会表决通过的章程,明确了村级事务“四议两公开”流程,成为会宁县188个行政村依法治村的缩影。数据显示,2024年以来,全县培养“法律明白人”3620名,建成村级法治文化广场43个,开展“炕头普法”“田间调解”等活动580余场次,群众法治素养明显提升。

多元普法 正义阳光照民生
会宁县积极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多元普法方式,确保法治宣传无死角。同时,通过互联网相关法律法规专题讲解,进一步规范网络直播行业秩序,引导网络主播提升法律意识、依法依规从业,切实营造清朗网络空间。网络主播甘肃李哥999说:“通过参加网络主播法律法规培训会,我学习到了很多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以后我会以身作则,并且让更多的人参与到维护公序良俗的队伍中来。” 会宁县人社局劳动保障监察负责人杨树信表示:“开展农民工法治宣传教育,主要是为了提升农民工的法律意识,提高农民工对相关法律和政策规定的知晓度,营造全社会关爱农民工、尊重农民工的良好氛围,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大沟镇新坪村村民杨克勤说:“通过这次普法让我懂得了首先要尊重法律,在尊重法律的前提下学法、知法、守法。”

校园普法 守护青少年健康成长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加强校园法治培训对于培养青少年的法治观念和法律素养至关重要。校园普法以“预防校园欺凌”“预防电信诈骗”“禁毒知识”等为主题,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和需求精心设计课堂内容。同时,依托会宁县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绿立方”未检工作室、检察微课堂,通过“走出去”和“走进来”相结合的方式,定期开展模拟法庭、案例分析、互动问答、法治小游戏等形式多样的法治宣讲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法律知识、增强法治意识,共同推进校园法治建设。
会宁县第二中学学生朱兵说:“今天的法治讲座,通过法律知识和实际案例相结合的方式,让我们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法律知识,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防范意识,让我们知道如何更好地运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会宁县人民法院副院长、会宁县第四中学法治副校长王军说:“一直以来,会宁县人民法院始终密切关注青少年的成长,引导青少年知法、守法、学法、用法,把法律的‘种子’播撒在青春校园。我们将当好校园安全守护者、综合治理推动者,助力‘平安校园’‘法治校园’建设。”
版权声明
1.本文为甘肃经济日报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甘肃经济日报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