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牢“生态碗” 吃上“旅游饭”—— 合作市卡加曼乡田园综合体的绿色发展之路

 2025/07/14 09:03 来源: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 记者 俞树红 郭荣堂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俞树红 郭荣堂

  盛夏七月,德吾鲁河穿甘南卡加曼乡而过,6.5公里河谷景观带如山水长卷——两岸藏式民居错落有致,香拉花海的格桑花漫过草坡,从观景台远眺,卡加山的轮廓在云雾中时隐时现。这个坐落在合作市卡加曼乡的藏乡,正以“生态打底、产业为脉、民生为魂”的路径,在甘南大地上铺展“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鲜活画卷。

  清晨的香拉村,果农在山楂林间修剪枝叶,露水顺着草叶滚落——这片14万亩草场与1429亩耕地交织的土地,在“山水林田湖草沙”大治理的实践中换了模样。卡加曼乡党委书记谈向军指着河谷两岸的云杉林说:“全流域植被补植成活率超80%,德吾鲁河清淤累计达2.35万立方米,现在河水能直接倒映出卡加山的影子。”

  生态的蝶变为壮大产业埋下伏笔。2021年,合作市委、市政府以“一年筑基、两年成型、三年出彩”的节奏,在卡加曼乡开始实施田园综合体项目。沿着德吾鲁河这条“翡翠项链”,21个景点串珠成链:文化康养区的藏药理疗馆飘出药香,休闲娱乐区的博拉庄园里歌舞正酣,特色种植区大棚里的羊肚菌破土而出。昔日的荒坡河滩,如今成了国家AAA级景区,年接待游客量突破30万人次。

  “站在博拉村观景台,能看见整个‘一带三区’的脉络。”项目负责人指着规划图介绍说,“以德吾鲁河河谷景观带为轴,文化康养、休闲娱乐、特色种植三大功能区如叶片舒展。”

  在休闲娱乐区的核心——博拉旅游标杆村里,乡村记忆馆墙面上的老照片记录着“靠天吃饭”的过往;隔壁的生态餐厅里,刚刚采摘的高原夏菜已经端上桌,“这些菜都来自村子后面的大棚,客人吃着新鲜,我们卖着放心。”博拉村村民史海林说。

  特色种植区的172亩大棚藏着更多惊喜:拉寨村的38座大棚里,金耳菌如琥珀般垂挂,羊肚菌撑起褐色小伞,年产值达80万元;投资2000万元的博拉草莓基地,填补了高原地区草莓种植的空白,预计亩产能达3000公斤,年收入750万元,“6年就能回本,每年给村集体分红80万元。”基地技术员的话语里满是底气。

  从“农家灶”到“产业链”,卡加曼乡蹚出了三产融合的新路:全乡1800亩流转土地上,既长着供游客采摘的草莓,也种着供深加工的青稞;藏药厂的药香与农家乐的炊烟交织,形成“种植+加工+旅游”的闭环,2024年带动群众增收130万元。“590万元集体经济资金入股龙头企业,年底就能分红!”香拉村党支部书记黄丽娟翻着账本,村民们当初的顾虑早已被实实在在的收益打消了,如今博拉庄园的客房常满,藏药厂的生产线连轴转,60余名大学生返乡就业。

  这种“以强带弱、以点带面”的抱团模式,让全乡2024年底村集体经济总收入达257.61万元,其中,香拉村一个村子的收入就有53万元。

  “生态好了,钱袋子也鼓了。”正在采摘草莓的香拉村村民才让说,家里的3亩地流转后,每年能拿到4500元租金,在基地务工每月还有3000元收入,“这日子,比德吾鲁河的水还甜。”

  夕阳西下,藏式民居的烟囱里升起袅袅炊烟。这片曾被贴上“偏远”标签的土地,如今戴着“全省乡村振兴实践教学基地”“和美乡村”的桂冠,正以“生态美”的底色、“产业兴”的骨架、“百姓富”的血肉,在甘南合作大地上续写着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版权声明

1.本文为甘肃经济日报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甘肃经济日报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

新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