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段睿珺 通讯员 刘文涛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关键。近年来,崆峒区积极探索产业发展新路径,搭建“家门口”务工平台,让群众实现挣钱顾家两不误,走出了一条产业振兴带动乡村振兴的新路子。

走进崆峒区四十里铺镇清街村空心砖厂,巨大的厂房内,自动化流水线有条不紊地运转。工人师傅轻点触摸屏,液压机便将混合料压制成一块块棱角分明、质地均匀的砖坯;在智能养护区,温湿度被严格控制在最佳范围,工人定时巡检仪表数据,确保砖坯品质。这里颠覆了人们对传统砖窑尘土飞扬、高温炙烤的印象,不再是汗流浃背的苦力活,而是在科技赋能下,工人与现代化设备协同,将泥土“点化”成建筑基石的精益生产过程。
位于崆峒区城区东郊的平凉金峰速递物流分拣中心,呈现出一派繁忙而有序的景象。多条自动化传送带高速运转,承载着来自四面八方的包裹奔涌向前。分拣线上的工人是这条“快线”上的核心枢纽,当包裹经过扫描区时,他们根据指示灯提示,迅速将包裹拨入对应的分流滑槽中。传送带运行的嗡嗡声、扫描仪的滴滴声、包裹滑入滑槽的叮咚声交织在一起,奏响了乡村物流的活力乐章。金峰速递物流分拣中心的工人大多来自四十里铺镇周边村镇,该中心的创建凸显了本地就业的“蓄水池”功能,让更多群众实现了“出门进车间、下班回家门”。

平凉金峰速递物流有限公司员工郭小莉告诉记者:“我是四十里铺镇演武村人,在金峰速递物流公司分拣岗位上班。车间的工作环境比外地企业还好,每个月能挣5000多元,公司还给我们提供了休息、娱乐的场所。”
踏入位于大寨乡的甘肃云尚北塬农业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浓郁醇厚的油香扑面而来。车间内,工人仔细检查筛选饱满的油籽,确保原料纯净;大型榨油机沉稳运行,发出低沉的轰鸣。操作工人密切监控压力、温度等各项参数,不时通过视窗观察油液流出的色泽和状态。现代工艺与传统风味相融合,流淌出乡村产业振兴的“金色希望”。
“在这里打工,每月能挣到4000多元工资,还能照顾家里的老人和孩子,农忙时也不耽误收种庄稼,比外出打工强多了。”甘肃云尚北塬农业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员工马晓强说。
崆峒区把加强就业帮扶车间建设作为巩固脱贫成果、助力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和务实举措,突出“引、帮、育、管”机制建设。通过支持引导市场主体因地制宜发展,落实助企惠企就业帮扶政策,围绕产业发展多部门联合培育,帮助车间及时解决用工、维权和经营中遇到的问题,把就业帮扶车间建近、建强、建活、建优,让群众务农、顾家、挣钱“三不误”成为现实。自2019年以来,崆峒区先后认定38家就业帮扶车间,实现就地就近就业661人(其中脱贫户劳动力168人),落实就业帮扶车间奖补资金215.3万元,发放吸纳脱贫劳动力稳岗就业补助资金120万元。
崆峒区劳务产业中心副主任赵有红介绍:“崆峒区人社局将对符合条件的就业帮扶车间给予政策优惠,主动兑现各类就业帮扶奖补政策,助力就业帮扶车间成长,促进广大群众就业稳定与增收。”
随着崆峒区各相关部门持续讲政策、送技能、搭桥梁,这些扎根乡土的现代化车间,必将成为驱动乡村振兴的强劲引擎,让更多乡亲在家门口就能拥抱稳稳的幸福,共同绘就产业兴、家园美、生活富的乡村新画卷。
版权声明
1.本文为甘肃经济日报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甘肃经济日报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