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陇西县首阳镇立足西北最大的党参、黄芪集散交易市场,锚定“建设中医药产业仓储物流重镇和‘道地’药材全产业链强镇”的目标定位,坚持把万亩中药材绿色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建设作为立镇之本、强镇之基,通过“六统一分”(统一规划、统一深松、统一供种、统一防治、统一销售、统一补贴、分户种植)的运行模式,建成了集高标准农田、引水上山、节水灌溉、标准化种植于一体的万亩中药材绿色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
坚持规划先行 立足长远抓项目
2024年,首阳镇统筹考虑禄家门万亩基地种植“倒茬”问题,经多方选址规划,选定以王家磨村为核心建设万亩中药材绿色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申报了高标准农田建设、引水上山工程、节水灌溉项目,一举改变靠天吃饭、产量不高、效益低下的现状。
抓高标准农田建设。严格按照中央和省市县委“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的部署要求,2024年投资3402万元建成以王家磨村为核心的10000亩高标准农田,配套实施田块整治、田间管网、田间道路、引水上山、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水源工程等六大工程,实现路相通、渠相连、水到田。累计新建、改建机耕路16.3公里、生产路13.1公里、进地农桥1座。抓引水上山工程。首阳镇将引水上山作为基地核心任务,累计铺设各类管道135.4公里,配套出水口2149个,新建镇墩及各类检查井203座、进水口5座、沉淀池5座,建成6座调蓄池(1座 2500m³、2座2000m³、3座500m³),形成覆盖万亩高标准农田全域的水利网络体系。
抓节水灌溉项目。按照“能灌一亩是一亩、能浇一分是一分”的要求,在核心示范基地涉及的王家磨村、石家磨村、禄家门村等3个村的1000亩基地范围内配套节水灌溉设施(喷灌800亩、滴灌200亩),打通农田灌溉“毛细血管”,补齐药源基地水资源调节和合理利用的技术短板,实现精准灌溉与水肥一体化。
坚持联农带农 立足项目抓扶持
充分发挥政府“有形之手”的宏观调控作用,探索建立“六联三带四提升”党建引领乡村振兴新模式,构建联农带农富农利益联结机制。以“政府奖补”激发群众种植热情。投入774万元打造以王家磨村为核心,涉及董家堡、石家磨等11个村(51个社2473户)的万亩中药材绿色标准化种植基地,种植中药材10000亩(其中种苗基地400亩)。通过落实种苗、种子补贴等激励措施,建成占地3600亩的核心示范区(王家磨村1840亩、董家堡村630亩、石家磨村680亩、禄家门村450亩),带动全镇中药材种植面积达3.5万亩。
以“技术扶持”推动现代农业发展。按照“车到基地、设备到田”的思路,全面推广中药材种植机械化技术,整合陇西县地龙、董家堡、罗家山村等农机专业合作社,成立“首阳镇农机联合社”,为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机械化服务。同步联合省农技推广总站、省耕保站等 17家单位,建设200亩试验区,开展良种应用、提质增效栽培、有机肥配施、绿色防控、机械化作业等5大类26项试验。
以“四方合作”提升联农带农质效。按照“基地+科研院校+企业+农户”的合作模式,邀请甘肃农业大学教授、科研院所及省市行业部门技术专家组成专家团队,科学指导基地农户开展病虫害防治、节水灌溉、保墒防涝等工作,构建科学化、保姆式助农体系。依托该模式引导群众与一方药业、参源药业等规上企业联合共建,推动企业参与田间管理并加大助农资金扶持,形成“种、产、销”一体的利益共同体。
坚持质量为本 立足标准抓品质
始终从源头种植严把中药材质量关,全力推进中药材GAP基地建设、农药与农残留“双减”及质量溯源等工作,强化质量控制,从源头提升中药品质。坚持“绿色化”种植。将绿色标准化种植作为“建基地、育品牌”的核心任务,争取774万元专项资金,按每亩2袋生物有机肥、1袋中药材专用肥、1公斤氨基酸水溶肥、3公斤2%氟氯氰?噻虫胺颗粒剂、3公斤0.5%咯菌?噁霉灵颗粒剂的标准投放,推动化肥、农药“双减”,提高病虫害防治效果。
实行“现代化”管理。邀请省农技推广总站和首阳药圃园专家全程指导基地建设,按照“六统一分”模式推广新型种植技术,引导群众在机械深松、种苗选择、测土配方施肥、田间管理等方面实现标准化种植。同时将物理防治病虫害作为重点,在万亩基地按每10平方米标准扦插67万个诱虫板,在核心区投放30个诱虫灯。
促进“规范化”发展。为推进《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实施及更多“十大陇药”,通过全国中药饮片采集,按照“政府投技术、企业投资金、群众投劳力”的思路,联合一方药业、参宝药业等12家在陇中医药企业建成15个GAP种植基地,形成“公司+村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社 +农户+加工+销售”的产业融合联农带农模式,实现公司发展、农户增收、村集体获益、特色产业规模化的多赢局面。
坚持延链补链 立足优势抓增收
始终将群众稳增收作为核心任务,在统筹种植基础上,全方位减少群众投入,最大程度规避市场风险,引领小农户融入现代中医药产业链,提升群众收入。科学化布局防风险。为防止大规模种植高价药材、大资本排挤小农户、企业经营挤压农民增收空间等问题,项目初期按“一域一品”思路划定“十大陇药”育苗及种植区域。在土地流转方面对企业限定500亩上限,引导GAP基地承建企业与农户签订《中药材种植帮带扶持协议》,并专项整治首阳中药材交易市场营商环境,依法打击恶意欠薪、以次充好等行为。
标准化加工促增收。依托3500余户中药材个体加工户优势,按“小升规、个转企”思路引导种植大户和加工大户带动农户开展切片加工。目前针对有意愿的种植户建立“2+5”帮带机制(1名切药师、1名磨刀师带动5户群众),并依托董家堡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的高清色选机,为药农提供低于市场价5%的色选服务。
订单化防险保销售。按照“强龙头、创品牌、带农户、稳增收”的思路,企业与农户签订《高于市场价8%的收购协议》,增强农户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同时与首阳中药材交易市场达成基地农户入市“两免准入”(免摊位费、过磅费)协议,最大限度降低农户刚性支出,并引导基地农户全额购买农业保险,为产业发展提供风险保障。按当前市场价格,预计万亩基地年产中药材原料药1.5万吨、种苗200吨,产值2.32亿元,带动2400户群众户均增收9.6万元。
版权声明
1.本文为甘肃经济日报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甘肃经济日报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