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房惠玲
“让家乡的风沙小一点,绿色多一点,老百姓的日子好一点。”站在青土湖生态屏障守护工程现场,甘肃省民勤县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姜莉玲的话语坚定有力。在姜莉玲的脚下,是一条总长逾380公里、总面积215万亩的环绿洲锁边林带,于今年5月实现全线闭环围合,为这片曾饱受风沙侵蚀的土地筑起了坚实的生态屏障。
1979年,姜莉玲出生于民勤县东坝镇连丰村。“大风一起不见天,一茬庄稼种三遍。”是当地生态环境的真实写照。1993年的“5?5”黑风暴,让她刻骨铭心——顷刻间,庄稼被流沙吞噬,乡亲们捶胸痛哭,父亲那句“这里就是家啊”的无奈叹息,在她心底埋下治沙的火种。
1998年,从甘肃省林业学校毕业的姜莉玲,放弃了城市工作的机会,回乡到民勤县东坝林业工作区站工作。工作区的各造林点分散在沙窝深处,她每天清晨踏露出发,入夜才归。在田间地头召开群众会,手把手示范栽植技术,即便嘴唇干裂渗血、嗓子沙哑失声,仍执着守在施工现场:“任务不完成不罢休,技术不落实不离场!”
在与风沙搏斗的征程上,她如沙漠中的梭梭般顽强扎根。一次返程途中突遇沙尘暴,飞沙走石间,姜莉玲迷失了方向。在能见度不足一米的狂沙中,她凭着信念与微弱的地标记忆,跌撞摸索5小时才脱险,凌晨两点满身黄沙地回到家中。第二天,她仍然出现在造林现场,保护新栽的幼苗,是她拼死也要守护的希望。
数年间,姜莉玲指导完成防风固沙林3800亩、农田防护林3600亩,用青春在荒漠上织就第一片绿网。2003年,姜莉玲在治沙造林一线光荣入党。她将滚烫誓言刻进生命:“要时时走在前、作表率,才能对得起胸前熠熠生辉的党徽。”
退耕还林工程启动后,她迎来更艰巨的挑战。地处巴丹吉林沙漠前沿的民勤县西渠镇,关井压田后的2800亩耕地急剧沙化。姜莉玲顶着烈日十余次深入调研,脚底板磨出血泡,笔记本记满群众呼声。她连夜撰写报告争取政策,终使这片土地纳入退耕还林项目。当344.4万元补助资金发放到农户手中,老乡们拉着她的手直呼“福将小姜”。
青土湖畔,梭梭林绵延如海。村民何德荣挥锹挖开沙土,一根近半米长的肉苁蓉破沙而出,泛起金褐色光泽。“以前怕沙吃人,现在靠沙致富!”他笑得舒展。而在十年前,当姜莉玲推广梭梭嫁接肉苁蓉技术时,迎接她的却是怀疑的目光。
“治沙不治穷,到头一场空。”姜莉玲敏锐捕捉到内蒙古沙产业发展经验,挨家挨户动员。在制产村蹲点3个月,她与村民同吃同住,从接种技术到市场销路全程指导。2014年,民勤县芸丰苁蓉合作社成立,如今青土湖基地年采挖肉苁蓉170多吨,收益超200万元。昔日的风沙口,崛起6万亩“黄金产业”,获评“全国巾帼脱贫示范基地”。
夕阳熔金,青土湖碧波荡漾,水鸟掠过芦苇丛,在湖面划出金色涟漪。姜莉玲驻足凝望这片曾经的“死亡之域”,380公里长的防护林带如绿色长城向天际延伸。27年坚守,她见证了民勤森林覆盖率从不到10%升至18.28%,408公里风沙线蜕变为生态屏障。
“绿色让我尝到了幸福的味道。”抚过梭梭粗糙的枝干,姜莉玲的笑容沉静。多年扎根荒漠的坚守,她荣获了“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全国三八红旗手”“甘肃省陇人骄子”等多项荣誉。面对赞誉,她总是谦虚地说:“这些成绩不是我一个人的,属于每一位在民勤沙地上流汗、拼搏的治沙人。”
版权声明
1.本文为甘肃经济日报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甘肃经济日报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