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祁玉洁 通讯员 陈占伟
高台县北部滩横跨合黎、黑泉、罗城3个乡镇,曾长期饱受风沙肆虐,土地荒漠化严重,生态脆弱、发展受限。然而,近年来,该县通过实施人工造林、工程固沙、围栏封禁等工程建设,有效改善了生态环境,带动了产业发展。昔日令人谈之色变的“风沙口”,华丽转身成为守护一方的“绿屏障”,实现了“点沙成绿”的生态逆袭。

位于合黎镇的八坝滩地处巴丹吉林沙漠石梯子沟风沙口,是防沙治沙的重点区域。每逢大风天气,沙尘便倾泻而下,威胁着周边村庄和农田。
为了完善北部防护林带,八坝滩营造了一条东西长4.6公里、宽70米的俄罗斯杨防护林。为解决造林用水难题,配套建设了一座19.8万立方米的蓄水池,并完善了灌溉设施网络,确保树木成活。
今年,八坝滩再创佳绩:实施人工造林7361亩,其中乔木562亩、灌木6799亩。更令人欣喜的是,新植苗木生长态势良好,乔木成活保存率达96%,灌木梭梭、花棒平均发芽率达85%。这些沙生植被宛如忠诚的“绿色卫士”,扎根戈壁,有效降低了风速,减少了风沙流动。

“在荒漠戈壁上栽树实属不易,既然栽下了,就要用心守护。”八坝滩林木管护员刘万奇一边检查灌木生长情况,一边认真记录。
黑泉镇胭脂堡滩的生态蜕变同样令人振奋。该区域原为典型的带状流动沙丘与戈壁滩地交错地貌,植被覆盖率低,常年受西北风侵袭,风沙活动频繁。
“以前这里黄沙漫天,飞沙走石,种的庄稼一夜之间就能被风沙打得颗粒无收。风沙不仅破坏了农田,还对黑河流域和县域绿洲的生态安全构成威胁。”黑泉镇胭脂堡村村民宁建平回忆往昔,满是感慨。
为扭转这一局面,高台县在这里实施了一系列生态工程:在胭脂堡黑河东岸建成5公里护岸林带,从西南至东北建成10公里防风固沙林带;设置草方格、尼龙网沙障等固沙8055亩,人工造林5.93万亩;配套建设蓄水池和灌溉设施,加强抚育管护。
如今的胭脂堡滩焕发新生。6万亩荒漠戈壁上,梭梭、沙拐枣等沙生植被郁郁葱葱。沙丘上的草方格、尼龙网沙障纵横交错,宛如一张巨大的生态绿网,牢牢锁住了肆虐的风沙。“如今沙子稳住了,庄稼也不受沙子‘欺负’了。”宁建平欣慰地说。
绿色希望正在北部滩全面蔓延,生态治理的“绿效应”正在反哺民生:罗城镇张家墩村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度假、沙丘探险、生态研学等项目蓬勃兴起;罗城镇侯庄村聚焦新能源领域,大力发展光伏产业,带来可观经济效益;黑泉镇九坝村利用沙土地种植瓜菜制种和加工辣椒,开辟致富增收新路径;黑泉镇十坝村通过林下养殖和梭梭接种肉苁蓉等特色产业,实现收入节节攀升。
高台县创新治理模式,围绕交通干线、荒漠戈壁等重点区域,充分利用“三北”工程资金,积极吸引社会力量投资。同时,鼓励引导专业合作组织、造林大户发展绿色产业,栽植葡萄、优质梨等特色经济林9.73万亩,实现经济效益2.1亿元。
据统计,“十四五”以来,高台县累计完成营造林15.1万亩,退化草原修复39.8万亩,沙化土地治理28.26万亩,生态基础不断夯实。
如今的北部滩,一幅生机盎然的绿色生态画卷正在徐徐展开,曾经的荒漠之地已变成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家园。
版权声明
1.本文为甘肃经济日报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甘肃经济日报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