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都油橄榄的华丽蜕变

 2025/07/18 09:46 来源: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 记者 白杨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白杨

  在第20届中国国际橄榄油比赛的领奖台上,甘肃陇南橄榄之城农林产品开发有限公司的“陇之韵”系列橄榄油捧回两枚金奖。从1975年引种试验到如今占据全国产业制高点,武都油橄榄完成了从西北一隅到国际领奖台的华丽蜕变,成为带动20万群众增收的“铁杆庄稼”。

  产业根基:从一株苗到全产业链

  白龙江畔的武都区,如今已建成64.13万亩油橄榄基地,2024年鲜果产量达5.69万吨,综合产值突破40亿元,种植面积、产量和产值均居全国第一。沿着百公里油橄榄产业带前行,昔日的荒山荒坡已变身绿色银行,16家加工企业星罗棋布,25条国际先进生产线每日可加工鲜果1400吨,占全国总加工能力的半壁江山。

  在陇南橄榄之城农林产品开发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进口生产线正高速运转。“我们日加工能力100吨,2024年收了2340吨鲜果,给农户支付油橄榄收购款1170万元。”公司负责人祁大强指着冷库外排队交果的农户说。这家2019年为解决果农卖果难成立的企业,如今已带动3680户农户增收,累计支付资金达3500万元。

  产业的腾飞离不开科技支撑。武都区建成亚洲最大的油橄榄种质资源基因库,引进133个品种,自主培育的品种出油率高达23%。全国首个油橄榄院士专家工作站里,科研人员正攻关橄榄油深加工技术,目前已开发出10大类80余种产品,从初榨油到保健品、护肤品,产业链条不断延伸。

  富民密码:一颗果串起万千农户

  “油橄榄每亩收入4000多元。”石门镇上沟村果农王建军手里的《油橄榄栽培技术》手册被翻得卷了边。在武都,像他这样的种植户有20多万人,主产区群众人均油橄榄收入超4000元。

  陇南橄榄之城农林产品开发有限公司的“帮扶车间”里,退伍军人李刚一边操作灌装设备,一边说:“每月工资3500元,还能照顾家里。”据了解,该公司46名员工中,8名是退伍军人,每年还吸纳800多农户临时务工。在收购季节,公司为脱贫户开设绿色通道,每公斤多付1元钱,仅2024年就为此多支出20余万元。

  这种“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已在武都遍地开花。祥宇公司等龙头企业带动成立合作社200余家,通过“订单农业”保障农户收益。“电商+龙头企业+合作社”的产销模式,让武都橄榄油走进全国80多家体验店和1000多个网店,2022年更是出口到橄榄油“故乡”西班牙。

  未来图景:小橄榄的大世界梦想

  在陇之韵产品展示厅,金奖证书旁摆放着新产品研发计划书。“我们要建1000亩示范园,再上一条生产线。”祁大强的规划里,既有与科研院所合作的深加工项目,也有抖音直播的推广计划。

  这与武都区的产业蓝图不谋而合。当地正推进“双百工程”,计划新增百亩基地、培育百家企业。通过举办油橄榄文化旅游节、参与国际赛事,“武都橄榄油”地理标志的知名度不断提升,先后斩获80多个国际国内奖项。

  站在滨江橄榄生态长廊,满目青翠的橄榄树倒映在白龙江中。从荒山治理到生态富民,从引进品种到自主创新,武都油橄榄不仅改写了中国橄榄油产业版图,更探索出一条生态与经济双赢的乡村振兴路。正如那一枚枚金奖所见证的,这颗源自白龙江畔的“金果”,正一步步走向世界舞台。

版权声明

1.本文为甘肃经济日报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甘肃经济日报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

新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