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明星尚未隐去,薄雾中的保护站便亮起了灯光。 一群身着迷彩服的年轻人已整装出发。他们肩扛RTK定位仪,手执围尺角规,迈向阿夏保护区深处,用青春脚步丈量每一寸生态家底。
“1180号样地地形复杂,王亚鹏带设备跟我先上,其他人注意脚下安全!”清晨六点,天刚蒙蒙亮,队长任向红的声音划破保护区寂静。他身后,4张年轻面孔迅速集结,其中三个女队员利落地跟上步伐。
这支平均年龄28岁的队伍承担着阿夏保护区林草湿荒综合监测的重任,这是全国林草湿荒资源与生态综合监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月前,当省林草局下达监测任务时,保护区老职工们还在担忧人手不足,这群新人却主动请缨:“我们去!”
攀登者:青春作尺丈青山

28.28米的正方形样方边界,闭合误差不得超过0.5米——这是国家林草湿荒普查的铁律。在阿夏保护区,这个标准意味着要攀上海拔3400米的陡坡,蹚过湍急冰凉的溪流。“刚开始腿抖得站不住。”26岁的王亚鹏抹去额头的汗水,他的胶鞋沾满泥泞。作为一个刚从校门进入林区的新人,他没想到理论课上精准的样方测绘,在现实中需要手脚并用完成。一次暴雨突袭,他毫不犹豫脱下外套裹住RTK定位仪,自己浑身湿透却笑着对同伴说:“设备比人金贵!”临近正午,饥肠辘辘的队员们只能寻一处稍平坦的石块,匆匆掏出背包里发硬的馒头和一小袋榨菜,就着冰冷的山泉水囫囵吞下,咸涩的榨菜味混着山风草屑,成了他们最寻常的“山林午餐”。
在密林深处,女队员们的细致成为独特优势。26岁的杨辉英发现一处样地周界数据异常,坚持重新测量三次,最终找出0.3米的闭合误差。“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她认真记录着树木胸径、逐项填写调查因子,“十五项基础数据关系着整个调查结果的准确性。”
传承者:技术会诊在营地

“卫星遥感影像的时相选择很关键,生长季与非生长季的数据对比才能反映真实生态变化。”午后的营地,老技术员支忠指着电脑屏幕上的遥感影像分析图,对围在桌边的年轻人强调道。这支队伍披星戴月、早出晚归,每天外业归来已是傍晚,但依然抓紧时间核对关键因子:从引点标注的精准度、样地特征的完整性,到周界测量的闭合误差;从样木位置与复位的吻合度,到样木检尺的规范操作;再结合森林灾害痕迹识别、植被层结构记录、下木覆盖度估算、天然更新幼苗统计等,每一项数据都需反复校验。几个年轻人围在桌边,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满要点,窗外的天色早已漆黑如墨。
面对保护区55个调查样地的艰巨任务,年轻人展现出强烈的求知欲和扎实的实践能力。他们积极向经验丰富的前辈请教,反复核对数据,确保每一处疑点都得到澄清。传承在双向流动。当老队员们惊叹智能终端实时上传数据的神速,任子蕊感慨道:“支师傅他们的经验是宝藏,我们不仅要学到手,还得琢磨怎么用新技术让它更高效地发挥作用。”
坚守者:青山深处的芳华足迹

在阿夏保护区的层峦叠嶂间,这群年轻女队员的足迹,是刻在山野里最坚韧的注脚。青春的温度,在她们身上有了最具体的刻度:是暴雨倾盆时瞬间湿透的衣衫,是烈日灼烤下颈后蜕皮的刺痛,更是陡坡滑倒后掌心擦破的血痕混着泥土的钻心疼痛。还有那日复一日、简单到近乎简陋的午餐,在体力剧烈消耗后快速补充能量,支撑着她们完成下午更艰难的跋涉。
翻越海拔3600米的陡峭样地,每一步都是对体能的极限考验。沉重的设备压弯了肩膀,缺氧让每一次呼吸都带着胸腔的灼痛。姑娘们脸颊被高原阳光晒得通红甚至脱皮,迷彩服的后背早已被汗水反复浸透,结出白色的盐霜。连续跋涉八小时,双腿灌铅般沉重,疲惫像山一样压下。相互搀扶的手臂传递着无声的力量,驱散着身体的极限和精神的倦怠。
摔跤是林间工作的常态。一次,陈蓉在布满苔藓的湿滑斜坡上失足滑倒,身体擦着碎石下滑了好几米才停住。惊魂未定,她顾不得查看自己火辣辣疼的手掌和胳膊,第一时间挣扎着爬向标记点,颤抖着确认样方界桩是否稳固、编号是否清晰。“标记要是没了,整个样地复位复测标识的连续性和可比性就不能完全保证!”她喘着粗气对赶来的队友说,脸上还沾着油漆点。这份近乎本能的职业责任感,让艰辛化为了勋章。
“每份数据,都是未来守护这片青山的科学根基,容不得半点马虎。”杨辉英的日记本扉页,这样一行字被反复摩挲。里面没有远方的寄语,却密密麻麻写满了她们日复一日的跋涉坐标、样方编号、样地调查数据和那些累到极致却咬牙坚持的瞬间感悟。这些记录始于晨光熹微前的匆匆出发,终于星月相伴下的疲惫归来。
正是这份在崎岖山路上反复淬炼出的严谨与坚持,最终化为了守护生态的科学力量。这些带着姑娘们体温与信念的数字,如同精准的导航,将样地内的每一株样木、每一种灌木和草本调查清楚,确保各项宝贵的调查数据,都精准的汇入到全国林草湿荒资源与生态状况综合监测体系里,让这片她们用脚步丈量、用汗水浇灌的山川,焕发更蓬勃的生机。她们用最坚韧的脚步,在青山深处,踏出了一条属于生态守护者的青春之路。

阿夏保护站内,墙上地图清晰标记着队员们连日踏查的样地,凝结着汗水与专注。窗外,暮色中的群山见证着他们的披星戴月。踏查的每处山水、测量的每棵树木,都化为数据汇入国家生态监测数据库。这些数据有温度,是青春印记,更是精准掌握阿夏保护区林草资源现状与动态的科学基石。
清晨薄雾中,队长任向红与队员们再次出发。他们身着沾泥的迷彩,面容被山风雕刻得年轻而坚毅。无需言语,他们背起设备,也背起守护这片古老土地的责任。
山路蜿蜒,队员们的身影融入青翠。林涛阵阵,仿佛是大山对他们坚定的回应。这群守护者以青春为笔,以山河为卷,在时光深处,书写着生命与守护的动人诗篇。(田磊)
版权声明
1.本文为甘肃经济日报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甘肃经济日报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