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杭州7月22日电 龙灯鱼灯飞舞,管乐锣鼓齐鸣,村民们前拉后推,一艘安放在拖车上的仿古木船缓缓向前,沿途观众人山人海,22日是大暑节气,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葭沚街道的“送大暑船”民俗活动当天下午1时准时开始。
“大暑船”长8米,宽2米,重约1.5吨。船的头、中、尾部各立一根桅杆,船底红色,船舷下蓝上黑,船头画着威风凛凛的虎头,“虎头”两侧的粉色船板上镶着一对船眼,两只船眼上方又有两道“绿眉毛”。“绿眉毛船”由此得名,两道“绿眉毛”分别写上“风调雨顺”和“国泰民安”两行小字。船尾则书写着“送暑平安”。
尽管时有阵雨,空气中也弥漫着暑热,但观众热情不减。台州市椒江区送大暑船保护中心主任金礼建告诉记者,“送大暑船”在当地传承了上百年,不但葭沚的百姓积极参加,台州全市乃至相邻的温州、宁波都有人过来观看。
台州渔民传统,大暑时节都要回到家里,修船、补帆、补网,就像现在的休渔一样。根据当地史料记载,在清同治年间,当地渔民就有“送大暑船”的民俗活动,他们要在大暑前专门制作好木船,到大暑当天,要在木船里放上神像、食品、仪式用品和武器,到退潮时将木船拖到椒江口外,将其点燃,然后顺潮漂走,祈求下半年出海时风调雨顺,鱼虾满舱。
2021年,“送大暑船”作为“农历二十四节气”的扩展项目,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送大暑船的文献资料可以追溯到清代晚期,但是我认为,应该会更早一些。台州当地还有这样的传说,相传明代时,渔民在东海遇到倭寇,突然在浓雾中杀出一艘船将倭船杀退,后来人们发现就是‘大暑船’。”台州市椒江区政协文史专员金勇介绍说,“送大暑船”民俗还与古代驱除瘟疫的傩戏有一定的传承关系,但是现在群众参与这一民俗,主要出于祈求平安祥和。
临近下午5点,“送大暑船”行至江边,经过简洁的祭海仪式,在鼓乐声中顺利下水,然后由渔船拖动,前往东海。
“我们四月份要采购好木料和竹竿,五月份开始造船,六月底造好,‘送大暑船’的活动从小暑正式开始。”82岁的星光村村民李佩青是“送大暑船”浙江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他介绍说,陆续有许多民俗活动,到大暑就是最热闹的。
“在大暑节前,村里要演十天的戏,这段时间,村民还会准备好免费的白粥和小菜给客人吃,不管你在这里有没有熟人,都可以来‘白吃’十天的白粥小菜,现在举办‘送大暑船’的费用,也是村民捐助的,有人捐钱,也有人捐米。‘送大暑船’的路上,沿途各村的村民还准备了免费的饮料茶水。”金勇说,“送大暑船”也可以称得上是一次渔民的“夏季嘉年华”。
版权声明
1.本文为甘肃经济日报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甘肃经济日报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