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蒋文艳
盛夏时节,河西走廊生机勃勃。在武威市凉州区发放镇下沙子村的田野间,一片现代化建筑群正拔地而起——这是正在建设中的武威市凉州区无人机产业园。作为河西走廊发展低空经济的重要载体,项目建设现场一派繁忙景象。
“项目自今年3月开工以来,始终在赶工期,一期工程的宿舍、食堂和专家公寓7月底即可封顶,研发中心已完成地基施工。”武威市凉州区无人机产业园外联部部长张伦指着施工图介绍,这片占地100亩的园区按此进度推进,明年8月将实现投产。届时,一条集“研发—生产—测试—应用”于一体的低空经济产业链将在此运转。
武威市凉州区无人机产业园项目是凉州区近年来引进的重点项目,也是当地加速推进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发展的生动实践。项目总投资3.48亿元,重点建设无人机装配生产线及研发中心。全面投产后,将联合西北工业大学、南京理工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生产以“山海重明”为主导品牌的多旋翼、固定翼、复合翼及垂直起降类无人机,预计年销售额达2.75亿元,提供约300个就业岗位。

凉州区无人机产业园效果图
无人机产业园落户凉州区并非偶然。张伦解释,凉州区地处河西走廊东端,拥有广阔的空域资源,为无人机飞行测试、研发及培训等活动提供了优良条件。从区位看,凉州区作为甘青宁三省区交会地带的交通节点,物流网络可辐射西北五省区,为无人机及相关产品的运输、销售提供了便利。同时,凉州区现代寒旱农业进一步发展壮大,当地农业对农林植保、墒情监测等领域无人机的应用需求迫切,本地生产的无人机能直接对接市场,实现“产”与“用”高效衔接。
“我们是武威市引入的首家低空经济企业。从前期审批到建设,凉州区政府在各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张伦说。在低空应用场景布局上,产业园计划在培训、物流、农林植保、环保监测、应急救援等领域拓展应用。
近年来,凉州区深入实施“引大引强引头部”行动,积极引进高技术、高成长性、高附加值企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推动产业结构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迈进。无人机产业园项目正是这一行动的成果,将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第31届兰洽会武威展馆内山海重明(武威市)航空工业有限责任公司展示无机人产品
与此同时,凉州区着力打造审批更快、成本更低、服务更优的营商环境。聚焦工程建设项目审批中的痛点、堵点、难点,大胆探索制度创新、流程再造和数字赋能,通过技术创新倒逼服务革新,逐步构建起“全周期集成化、全流程高效化、全要素便利化”的新型审批服务体系,为无人机产业园项目快速推进提供了有力保障。
站在建设中的产业园远眺,祁连山与戈壁绿洲交相辉映。这片曾见证古丝绸之路繁华的热土,正以无人机为翼,在低空经济的新赛道上加速起飞。“明年此时,你会看到无人机从这里起飞,飞向农田、飞向戈壁、飞向广阔的市场。”张伦满怀信心地说。
版权声明
1.本文为甘肃经济日报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甘肃经济日报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