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水“唤醒”西格拉荒滩——平川区高标准农田绘就丰收新画卷

 2025/07/23 10:59 来源: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 刘延海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刘延海 通讯员 马军华

  盛夏的平川区西格拉滩,满目葱茏,一派生机盎然。曾几何时,这里是黄沙漫卷、植被稀疏的荒凉景象。如今,得益于黄河水的滋养和现代化农业工程的有力支撑,这片土地正书写着生态改善与粮食丰产共赢的新篇章。

  驱车驶入西格拉滩,一片片绿色的农田取代了昔日的荒滩。挺拔舒展的玉米连成青纱帐,藜麦随风摇曳,叶色青翠,南瓜藤蔓匍匐铺展,金黄的花朵点缀其间,预示着丰收的希望。

  荒滩重生的生命之源

  转机出现在甘肃中部生态移民扶贫开发供水工程通水之后。黄河水沿着中部供水工程南干渠,源源不断地流进了西格拉滩。从此,这片干涸已久的土地迎来了“生命之水”。

  去年3月通水前,这片土地因地质条件限制,灌溉成为巨大难题。农户们需要远赴5公里外的双铺村抽水,耗时费力不说,水源调配问题常常导致农田“喊渴”,风沙和干旱是挥之不去的阴影。

  “以前咱们这滩上,除了风就是干旱,那真的是‘靠天吃饭’。现在通上了黄河水,一切都不一样了。”平川区盈祥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冯得军望着眼前郁郁葱葱的田地感慨道。

  通水两年来,西格拉滩彻底告别了缺水历史。冯得军的合作社迅速扩大规模,今年他在流转的上千亩土地里,种植了玉米、南瓜、藜麦、西甜瓜等多种经济作物。“看这贝贝南瓜,长势多好。”冯得军指着田里说道,“虽然今年是个旱年,但有黄河水。咱这贝贝南瓜已经滴灌了3次,长势特别好。”

  科技赋能现代农业

  黄河水不仅解决了“有没有水”的问题,更通过科学的调配与利用,显著提升了农业生产的效益和可持续性。高效的灌溉带来了直接的经济效益。冯得军算了笔账:“去年靠人工拉水,投入成本巨大。一天光浇水的人工费用就要2000元。今年黄河水到位了,水这一项一天就能省下2000元,这还没算油费等其他开销。农作物种得多,风沙也一年比一年少了。”

  除了灌溉成本的降低,高标准农田建设还带来了一系列的技术革新。平川区黄峤镇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主任张耀旭介绍:“自中部供水工程通水以来,镇上全面推广水肥一体化、全程机械化等技术,实现每季作物节水50%以上,亩均节约成本30%以上,显著提升了农作物产量和品质。”如今,西格拉滩片区核心74万立方米的调蓄水池正发挥着关键作用,源源不断地为这片正在蜕变的热土提供丰沛水源,为平川区铺就了一条绿色、高效、可持续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版权声明

1.本文为甘肃经济日报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甘肃经济日报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

新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