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通讯员 马富平 张鹏飞
踏入渭源县会川镇,一幅充满希望的丰收图景正徐徐展开,碧绿田地与乡间道路阡陌交错,宁静和谐;中药材和马铃薯枝繁叶茂,长势喜人,乡村田园和村居院落交相辉映,错落分布,共同勾勒出业兴、景美、人和的动人图景,也奏响了会川镇乡村振兴的激昂序曲。

党建引领,激活乡村振兴“红色引擎”
会川镇将党建工作视为推动乡村振兴的核心动力与关键密钥,镇党委精心组织各村党支部开展“主题党日+乡村振兴”特色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党员们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在人居环境整治行动中,党员干部率先垂范,带头清理垃圾,拆除危房。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群众传递着保护环境、建设美好家园的信心。在党员干部的带动下,广大群众纷纷响应,主动参与到整治行动中来。一时间,村庄里呈现出干群一心、热火朝天的劳动景象。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乡村面貌焕然一新,道路干净整洁,房屋错落有致,一幅美丽的乡村画卷徐徐展开。为了提升村级集体经济的管理水平,会川镇深挖人才潜力。通过定期举办经验分享会,邀请管理经验丰富的村干部和致富能手,分享他们在产业发展、经济管理等方面的宝贵经验;开展现场观摩会,组织各村代表实地参观学习先进村的成功模式和优秀做法,培育出了一批新型农民和专业管理人才。同时,镇里积极为产业发展提供政策支持、资金扶持等,将那些有能力、有担当的优秀乡土人才纳入村后备干部行列,为乡村振兴打造了一支坚实的人才队伍,确保乡村发展后继有人。

产业发力,点燃乡村振兴“发展引擎”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根基与命脉。会川镇精准定位县域“副中心”角色,大力发展“药、薯、畜、游”特色产业,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产业振兴之路。

中药材产业是会川镇的一张亮丽名片。采用规模化、标准化的种植模式,精心打造中药材种植基地。2025年,中药材种植面积超过4.3万亩。这里产出的中药材,凭借优良的品质,在市场上备受青睐。为解决农户销售难题,会川镇积极搭建合作桥梁,与各大药企签订预售订单。半阴坡村村民符海全感慨地说:“以前种药材,最担心的就是销路,现在和药企签了订单,心里踏实多了。而且政府还补贴物资、安排培训,让我们学到了很多科学种植方法,对今年的收成,我充满信心!”通过发展中药材产业,户均增收4万元以上,实实在在鼓起了农民的“钱袋子”。

马铃薯产业同样亮点纷呈。会川镇借助省农科院会川试验站的技术优势,全力打造马铃薯种薯产业基地,在先进技术的加持下,去年亩产量达到2.5吨,万亩片带的建设极大提升了农业现代化水平,为保障农民收益,会川镇实行保底销售政策,让农民无后顾之忧。

治理固本,夯实乡村振兴“稳定基石”
完善的乡村治理体系是乡村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为此,会川镇通过多种方式,不断提升乡村治理水平,举办法律讲座,邀请法律专家深入乡村,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群众讲解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法规,增强群众的法治意识,让法治观念深入人心。建立矛盾纠纷调处机制,成立专门的调解小组,定期排查矛盾纠纷,做到早发现、早处理,努力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将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大力推进平安乡村建设,在主要路口、公共区域安装摄像头,实现监控全覆盖;组建巡逻队,加强日常巡逻防控,守护乡村的和谐安宁。充分发挥村民自治作用,引导村民制定符合村情民意的村规民约,让村民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监督,共同营造文明和谐的乡村氛围。

会川镇党委书记罗世慧表示:“下一步,我们将不断优化产业结构,着力改善生态环境,深入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全面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全力以赴建设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
版权声明
1.本文为甘肃经济日报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甘肃经济日报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