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王云祥
7月的陇西,热浪滚滚。站在高标准农田建设现场——渭阳乡本驮村曹家岘堡子山顶俯瞰,层层叠叠的梯田从山脚延伸至山顶,蔚为壮观。这正是陇西县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缩影。目前,陇西县已累计建成54.47万亩高标准农田,在保障粮食安全、推进农业现代化、促进农民增收、带动区域经济和生态保护方面成效显著。

陇西县新建成的高标准农田。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王云祥 摄
54万亩良田筑牢根基
“通过土地平整、土壤改良、田间道路建设,我们破解了耕地分散、机械化程度低的难题,实现了土地平整肥沃、设施配套齐全、道路畅通的目标。”渭阳乡乡长史伟伟介绍,截至2024年底,全乡文昌村、本驮村、林家坪村等村实施的2万亩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项目已全部完工。
陇西县按照“因地制宜、集中连片、整体推进”的原则,以整村、整乡镇、整山系、整流域为单元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并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与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农业示范点建设、水土保持和流域治理相结合,采取统一设计、分期实施的方式推进。
“我们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紧扣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目标建设高标准农田。”陇西县农业农村局局长魏灵燕介绍,截至2024年底,全县建成高标准农田54.47万亩,占永久基本农田面积的33.56%,其中2024年新建10.17万亩。
作为甘肃中部的农业大县,陇西县耕地面积191.05万亩,永久基本农田162.31万亩。根据《陇西县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方案(2023—2030年)》,到2030年底,全县将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30万亩。
“粮田”变“良田”增产又增收
从曹家岘堡子下山,途经林家坪村时,村委会副主任马成指着半山腰的农田说:“这里以前是分散的台地,去年9月两三块台地合并后,种地方便多了。”据介绍,该村已完成4000亩高标准农田建设,260户农户户均约15亩地,玉米平均亩产增加了200多公斤。
在史伟伟看来,高标准农田建设夯实了农业根基:坡耕地变“良田”,优化了资源配置,增强了农业发展后劲,实现了“改田、保粮、创收、富民”,为粮食稳产高产打下了基础。
在陇西县福星镇红岘、蒋家山、新坪等村,成片的高标准农田里马铃薯、玉米长势喜人,丰收可待。
曾经的“巴掌田”“补丁田”变成规则的连片耕地,农用车可直达田间。马成感慨道:“过去靠牛车拉,现在三轮车、拖拉机、收割机直接下地,种玉米、小麦收成都好,大家种地的积极性也高了。”
“高标准农田是粮食增产的坚实后盾,提升了土地产出能力,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魏灵燕说,高标准农田改善了生产条件,激发了种粮积极性,成为粮食增产的“聚宝盆”。
“生态+粮仓”实现双赢
高标准农田建设不仅关乎粮食安全,更关系到生态建设。魏灵燕表示:“建设高标准农田生态效益可观。我们构建起‘工程+生态’双轮驱动的水土保持体系,推进绿色农田保护和耕地质量双提升,形成了‘布局合理、生态良好、田块规整、灌排通畅、宜机化作业’的模式。”
陇西县通过推广水肥一体化节水灌溉和引水上山工程,精准施肥与科学灌溉有效减少了化肥农药用量,缓解了农业面源污染。同时,水保林营造与封禁治理协同推进,“林草护坡、梯田固土”的立体生态屏障日益完善,为农业绿色发展筑牢了根基,实现了农业生产效益与生态保护效能的统一。
甘肃农业大学教授汪月评价:“高标准农田建设促进了农村经济多元化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能,提升了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据悉,陇西县正以首阳、云田、通安驿3个乡镇为重点,推广水肥一体化节水高效农业,发展现代设施农业和中药材标准化育苗等特色产业,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点。
版权声明
1.本文为甘肃经济日报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甘肃经济日报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