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州区:科技赋能助力夏粮丰收

 2025/07/24 11:10 来源: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 房惠玲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房惠玲 通讯员 王璟

  7月的凉州大地,骄阳似火,麦浪翻金。在凉州区武南镇的田野里,联合收割机来回穿梭,伴随着轰鸣声,金黄的麦粒倾泻而下,勾勒出喜人的丰收画卷。

  在武南镇鲁子沟村,种粮大户黄忠脸上洋溢着喜悦,他说:“今年1300多亩地全部采用小麦浅埋滴灌技术,水肥精准供给,管理精细,麦子长势很好,亩产预计可达600公斤。”

  黄忠的信心,源于农业新技术的应用。凉州区持续推广浅埋滴灌、无人机飞防等技术,深耕“藏粮于技”战略,筑牢了夏粮丰收的科技根基。

大型收割机正在田间作业

  面对繁重的夏收任务,凉州区组织450多台收割机作业,小麦机收率高达99.5%,机械化成为主力,大幅减轻了农民劳作强度,确保夏粮颗粒归仓。区里设立跨区作业服务点,提供“一站式”服务,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宣讲安全规范,科学调度确保农机资源无缝衔接。

  同时,凉州区扎实开展小麦机收减损活动,将平均机收损失率严格控制在0.76%。“减损就是增产增收。”区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站站长许志勇强调,“我们的工作就是要把‘颗粒归仓’变成现实。”

  在发放镇王家墩村,种植大户谢青成的160多亩冬小麦也喜获丰收。“种的是优质‘吉麦22号’,两台收割机齐上阵,今天就能收完。”村党支部副书记王福金说,“我们推行‘农户+合作社’模式,集中土地,应用滴灌和无人机植保,提升了水肥效率和产量,实现了双赢。”

  发放镇坚决扛牢粮食安全责任,通过农技下沉、推广良种良法等举措,稳住种植面积。今年全镇粮食作物种植面积27800余亩,其中小麦4500余亩,是“藏粮于地”的生动实践。

  金浪翻滚,机声隆隆。在高效农机与创新农技的双重保障下,凉州区“三夏”生产高质高效推进,为全年粮食丰收奠定了基础。

版权声明

1.本文为甘肃经济日报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甘肃经济日报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

新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