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祁玉洁 通讯员 赵琼
在漳县山区的菌菇基地,一垄垄整齐排列的菌棚在阳光下闪着银光。棚内,一排排菌棒摆放整齐,一朵朵菌菇簇拥而生,长势喜人。作为陇中地区新兴的菌菇产业集聚区,漳县正以“小菌类”为支点,撬动农业产业结构升级,书写着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科技赋能 小菌菇实现大蜕变
时下,在漳县武当乡远门村的平菇基地里,村民们忙着采摘、分拣、装箱,丰收的喜悦洋溢在每个人的脸上。
“以前种蘑菇全凭经验,现在可大不一样了。”漳县武当乡远门村的老党员李海珍见证了产业的技术革新,“2017年,在政府帮扶下,我们购买了全自动打包机,通过高压灭菌、无菌冷却,再进行自动装框、上框、液体接种。这种无菌环境操作确保了菌种活力强、菌包成活率高,产量直接翻了一番。”
在漳县武当乡张坪村平菇基地,技术革新仍在持续,该基地从最初的码垛出菇模式转向更先进的吊袋式出菇模式。“吊袋式不仅采摘更便捷,还节省了人工成本,同时降低了畸形率。”该基地管理员张自强介绍,这一改进大大提高了大棚利用率。
科技因素的加持,让漳县菌菇产业脱胎换骨。武当乡张坪村平菇种植基地技术员杜少军表示:“特别是基地里种植的滑子菇口感好、品相佳,深受市场青睐。现在每天能产出6000公斤鲜菇,市场价每斤7元左右,烘干后每斤能卖到30元左右。”
链式发展 产业融合激活新动能
漳县菌菇产业的成功,离不开产业模式的创新突破。“企业+基地+农户”的运行模式有效整合了各方资源,全力打造区域特色产业基地,推动蔬菜种植面积达到12.8万亩,建成食用菌生产基地9个,总面积866亩。
如今,漳县的武当乡、石川乡、三岔镇等基地形成了集菌棒生产、菌体培育、采摘回收、冷藏储存、精深加工和销售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发展格局。
在三岔镇菌菇种植基地,负责人付彦红自豪地说:“我们基地今年主要种植滑子菇,目前共种植90万棒。2022年,在政府帮扶下,建成‘年产1000万袋菌棒生产线’建设项目,该项目有效推动漳县食用菌产业裂变式发展,积极带动乡村产业发展,推动农民经济增长。”
产业链的完善带来了显著经济效益,菌菜全产业链总产值达21亿元,成为名副其实的区域特色产业。现代设施农业产业园(二期)全面投产,漳县成功创建省级农业科技园区,产业发展呈现蓬勃态势。
党建聚力 共享产业致富红利
漳县创新性地将党建工作与菌菜产业深度融合,分别组建成立食用菌产业、高原夏菜产业党委,大力推行“产业党委+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模式。这种“党建+产业链”融合模式,实现了以高质量党建引领菌菜产业快速发展。
在联农带农方面,漳县建立了多元利益联结机制,通过“入股分红、土地流转、吸纳务工、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等方式,让农民深度融入产业发展。
三岔镇三岔村党支部书记连永平介绍了基地带动就业的具体成效:“今年我们主要种植滑子菇,共种植90万棒,从6月开始采摘,到9月上旬,每天产量达5000公斤,带动周边40余名群众务工,人均增收1万元以上。”
如今,满载菌菇的运输车队每日驶出漳县,付彦红望着远去的车队,目光落在田间新建的菌棚上——更多村民正走进大棚,在这片热土上采撷着乡村振兴的金色希望。
版权声明
1.本文为甘肃经济日报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甘肃经济日报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