崆峒区:解锁文旅融合的“破圈”密码

 2025/07/26 14:43 来源: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 记者 祁玉洁 段睿珺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祁玉洁 段睿珺

七月骄阳似火。平凉市“高质量发展调研行”媒体联合采访团来到崆峒区崆峒镇西沟村,在“崆峒山居”文旅康养产业园的建设现场,机械轰鸣,工人们正顶着烈日抢抓进度。这片依托国家5A级景区崆峒山而建的产业园,即将在今年12月迎来占地15亩的精品民宿集群开业。30间融合台地式田园风格与轻奢风格的客房,预计旅游旺季日均接待游客300人。

“过去游客来崆峒山,多是匆匆一瞥、简单用餐,鲜少留宿。”崆峒镇副镇长杨强一语道破传统观光游的瓶颈,“我们的目标,是让游客真正沉浸崆峒——从‘路过游’变为‘过夜游’。”为此,崆峒镇正全力丰富业态、提升服务层级,将山水魅力转化为留客的吸引力。

产业园内,曾经的荒芜滩涂已蜕变为炙手可热的“崆峒山壹号营地”。24顶白色穹顶帐篷如花朵散落绿茵,游客在星空下享受美食与慢时光,孩童的笑声随动力小火车与秋千荡漾。“暑假期间日均接待游客约2000人。”营地负责人咸亚明介绍,“‘露营+’成为激活乡村旅游的破圈关键。”

绿色发展始终是崆峒区的厚重底色。西沟村积极盘活沉睡资源,仅在圆顶山一地,便精心培育花椒、红梅杏、桃树、刺苞头等生态经济林600余亩。绿色资源正成为驱动乡村发展的强劲动能。

驻足西沟村非遗手作摊位,匠人指尖下的剪纸、刺绣、葫芦烙画,诉说着非遗的精彩。游客不再只是匆匆旅人,而成了亲手触摸技艺的参与者——景区化身为一处可触摸、有温度的文化体验场。

“崆峒山居”绝非孤立项目。杨强描绘了一幅宏大的产业画卷:这里正聚合文化演艺、康养休憩、特色食宿、田园采摘等多元要素,与既有的半山村落农家乐集群、文冠书苑、文旅体验中心、圆顶山采摘园等节点串联成线,交织成网,最终形成“一轴一环两园五画”的立体发展格局。建成后,一个集文化演艺、康养民宿、美食展销、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全省一流旅居康养示范村将跃然眼前。

为拉长旅游产业链条,崆峒区匠心打造“虎山夜月”农旅融合综合体。其凭借独特的高地视野,创意打造出可俯瞰平凉全景的“平哈顿”网红打卡地。夜幕降临,360度全景灯光秀将城市的璀璨与银河的星光共绘一图,为平凉锻造出一张流光溢彩的夜游新名片。

当旅游邂逅体育,山林焕发新生机。位于崆峒区大寨乡海寨沟的体育旅游融合示范基地,正以生态旅游、农旅联动、林业经济三大片区为支撑,全力打造西北地区规模最大的极限运动乐园与生态温泉疗养中心。崆峒区大寨乡办公室主任宋蓉细数了成果:2633亩苗圃叠翠,17处湿地景观湖碧波荡漾,500亩荒山重披绿装;滑雪场、玻璃吊桥、高空滑索等惊险项目已投入运营,玻璃观景台、空中走廊、滑翔飞翼等设施蓝图已擘画。基地与相邻的崆峒山景区优势互补、资源互通,实践着“建成一个龙头景区、带动一片乡村旅游、促进一方百姓增收、拉动一域绿色发展”的振兴路径。

2025年,崆峒区锚定文旅康养基地建设目标,全力推进41个重点项目,年度计划投资达2.46亿元。当前捷报频传:在22个续建与新建项目中,海寨沟旅游度假区、白庙乡文旅商贸示范街、上杨森林文旅康养综合体等15个项目已火热开工,累计完成投资9151万元。

服务基础同步夯实——“一码游甘肃”便捷上线,乡村旅游宣传蓄势待发,崆峒西沟、麻武月明及海寨沟正积极创建A级景区。

强劲动能已转化为亮眼数据:2025年,崆峒区目标接待游客1366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68.3亿元,预期增幅均达20%。仅上半年,全区已接待游客811.5万人次,旅游收入突破40.77亿元,同比增幅分别达27.19%和39.1%。

从单景点游览到全域沉浸体验,从观光打卡到深度互动,从夜色经济到极限运动,从单纯观景到多元消费场景创新——崆峒区以项目为笔、生态为墨、融合为魂,在绿水青山间共同塑造“问道崆峒·康养平凉”文旅品牌,奋力书写着农文旅高质量发展的振兴答卷。

版权声明

1.本文为甘肃经济日报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甘肃经济日报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

新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