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别山下薪火传——鄂豫皖根据地绘就振兴新图景

 2025/07/28 15:35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武汉7月28日电 题:大别山下薪火传——鄂豫皖根据地绘就振兴新图景

新华社记者

80多年前,新四军扎根鄂豫皖交界的大别山腹地,以灵活的战术牵制日本侵略者,为抗战胜利筑牢了重要屏障。近日,记者走访大别山深处,沿着红色足迹寻历史、看发展,深切感受到这片承载着烽火记忆的革命老区,既守护着历久弥新的红色根脉,更在振兴发展中迸发出蓬勃生机。

红色文旅赋能老区乡村

从武汉出发,驱车向北行驶100余公里,来到大别山深处。在群山环绕的湖北省大悟县芳畈镇白果树湾村,新四军第五师司令部旧址依山而立,不时有游客驻足凝视、拍照留念。

1942年至1945年间,新四军第五师在此驻扎,利用四面环山、易守难攻的地理特点,与日军展开武装斗争。

时光流转,在这片土地上,红色根脉得到保护和传承。近年来,大悟县系统修缮革命旧址、升级旅游配套设施,新四军第五师司令部旧址今年1月晋升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承载着深厚历史底蕴的小山村成了炙手可热的旅游研学目的地。

“一天接五六个团,从早忙到晚。”“85后”讲解员周蓓忙得连轴转。她说,孩子们对中国抗战史特别上心,常追着问细节,还会认真记笔记。

红色旅游点燃乡村活力。白果树湾村党支部副书记严小裕说,近几年村民纷纷在家门口办起民宿、农家乐,游客来探访革命旧址时,既能体验采摘乐趣,品尝特色农家菜,还能逛土特产商店,绿茶、油茶、茶树菇等土特产卖得红火。

据统计,2024年,大悟县接待游客达790万人次,综合收入45亿元,10万余村民吃上“旅游饭”。

“提琴新城”续写振兴新篇

“乌云之中见青天,竹沟就是小延安,一声号令震破天,千军万马上前线。”走进河南省确山县竹沟镇竹沟革命纪念馆,一首民谣将记者带回曾经那段烽火岁月。

确山县委常委张高峰说,抗战时期,革命先辈在这片红色土地上吹响抗日战争的冲锋号角,如今确山人民又凭借敢闯敢拼的干劲,用提琴产业奏响乡村振兴的新乐章。

提琴制作师蒋贺喜见证了确山提琴产业的发展。2001年,18岁的他前往北京的提琴厂打工,一干就是十几年。2015年,在确山县政府的支持下,他和另外几十名确山籍提琴师一起回乡,如今已成长为一家公司的生产车间主任。

“现在我已经带出了20几名徒弟。”蒋贺喜说,提琴带来的音乐氛围也熏陶了他的家庭,他的儿子从小学习小提琴,现在已达8级水平。

目前,确山县拥有提琴制造企业144家,已形成集原材料加工、琴体制作、配件生产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当地提琴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四成以上,产品远销欧美市场。

多元产业激活发展新动能

盛夏,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宿松县陈汉乡的钓鱼台水库,碧波浩渺,轻轻荡漾。穿过一座桥,就来到1941年4月新四军第五师和第七师的会师点——钓鱼台水库中央树林。

如今,这片大别山深处的红色热土正依靠多元产业续写精彩奋斗故事。

在钓鱼台水库周边,近5500亩茶园连绵起伏,满目青翠。“这里依山傍水,适宜茶叶生长,除了为村民增收,还吸引了不少游客体验采茶乐趣。”陈汉乡党委书记吴留国说,2024年,全乡茶叶总产量3.5万斤,产值突破1000万元,乡里还在打造“茶旅融合”示范带,延长茶产业链。

从宿松北部山区到南部湖区,更多产业蓬勃发展。在洲头乡工业产业园内,涵盖纺织、机械制造等领域的6家企业开足马力生产。其中,专注换向器生产的人才返乡创业重点企业安徽凯瑞电器有限公司,2024年投产以来,产值达2400万元,提供就业岗位100余个。

凭借沿江沿湖优势,汇口镇着力发展稻虾轮作种养业。截至目前,这里建成21个规模化稻虾种养基地,2024年实现稻虾综合产值2.36亿元,产品畅销国内外市场。

宿松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左青嵘说,未来,宿松将进一步立足自身禀赋、因地制宜,以多元产业协同发展为抓手,书写更加丰富立体的发展答卷,让老区焕发新风貌。

版权声明

1.本文为甘肃经济日报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甘肃经济日报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

新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