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健康中国——三维心理调适法为家庭解忧愁

 2025/07/28 19:21 来源: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 何蕊芳

□ 何蕊芳

  拒绝上学是很多家庭和学校面临的非常棘手的难题。今年春季刚开学,甘肃省第二人民医院心理门诊来了一位不上学的小学生:小轩,汉族,12岁,男,六年级,最近半年不爱上学,三天两头找借口不去学校,近两个月不回家,住在亲戚家,辍学。家长没有办法,托亲戚帮忙带至省二院心理门诊求治。医生评估以后,认为其家庭功能失调,存在亲子关系紧张、家庭沟通方式不当等问题,孩子并无心理疾病。孩子认为老师同学孤立他,学习落下太多,赶不上了;还认为父母无法沟通,也不想见他们。医院制定了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提炼的三维心理调适法方案对家庭进行干预,两周后孩子回家,一个月后返校,随访三个月状态完全恢复正常。

  甘肃省第二人民医院心理医师团队,通过十多年的积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家风家教、家乡文化和儒家文化进行提炼,形成三维心理调适法。该团队组织厌学青少年家庭,运用以传统文化为核心的三维心理调适法,帮助青少年和家庭摆脱困境、化解家庭矛盾,让孩子回归学校,得到了患者的认可。

  三维心理调适法取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家风家教、家乡、民间文化以及儒家文化“三省”相关内容中凝练提取而成,形成三个维度九个方面对自身和家庭的探索,以找到新的亲子连接点。具体操作如下:

  第一天 梳理家风家教

  第一阶段:家庭成员一起梳理家庭祖训、家规,撰写“家风自述书”,明确家族成员精神风貌、道德品质、审美格调和整体气质所构成的家族文化风格,凝练出小轩家风的特征。

  第二阶段:每一个家庭成员对以下三项进行检查:我传承了什么?摒弃了什么?创新了什么?

  第三阶段:召开家庭联合会,共同制定家风践行计划。

  第二天 回顾家乡

  家乡的心理学意义核心在于它是塑造个体心理结构、提供情感根基与身份认同的关键心理空间:

  第一阶段:家庭成员一起梳理家乡的面貌,包括山川、河流、土地、物产,以及社区的基础设施、小区游乐园、城市公园等,撰写“我亲爱的家乡”文案。家庭成员共同凝练家乡的风土人情、特色小吃、文化历史(名人)、旅游景点。

  第二阶段:思考家乡在物质上给予了自己什么?在精神上滋养了自己什么?又如何激发了自己奋进的方向?

  第三阶段:再扩展到民间、中华民族图腾的认知与感悟。

  第三天 践行儒家“三省”

  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曾子的“三省吾身”中精炼提取心理成长元素,为家庭成员共同成长助力。

  第一阶段:审视对职业伦理的坚守和对工作责任的忠诚,检查与学校(单位)的关系。

  第二阶段:反思在朋友圈、人际和网络交往中是否坚守诚信。

  第三阶段:重视终身学习,形成知识更新、自我提升与实践验证的循环。

  三维心理调适法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打通“认知校准—情感唤醒—关系修复—行为强化”的链条,将厌学问题从表面的“行为对抗”深化至价值观与动力的重塑,为青少年和受困家庭提供了一条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心理疗愈之路。用中国的智慧解决当下家庭困境,三维心理调适法简、便、验、廉,值得广泛推广应用。

  (作者单位:甘肃省第二人民医院)

版权声明

1.本文为甘肃经济日报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甘肃经济日报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

新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