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宁:智能制造激活经济发展新动能

 2025/07/29 10:16 来源: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 记者 祁玉洁

工作人员在进行电流互感器线圈包扎。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祁玉洁 摄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祁玉洁 段睿珺

7月26日,平凉市“高质量发展调研行”采访团走进静宁县工业园区。标准化厂房内,自动化设备高效运转,生产流水线井然有序,一派蓬勃景象。

在甘肃沪佑正通电气系统有限公司车间,全自动裁线机精准切割线缆,经过预装、总装、严格检测等环节,一套套精密的汽车线束顺利下线,即将发往西北各大汽车制造基地。

“我们专注于汽车线束及控制系统等电子元器件生产,是吉利汽车集团在西北地区的重要供应商和耀宁科技集团的战略合作供应商,同时服务于陕汽重卡、比亚迪、长安等多家知名车企。”甘肃沪佑正通电气系统有限公司负责人许欧阳介绍,“落户静宁,正是看中广阔的西北市场和一流的营商环境。”2022年4月签约后,静宁县提供“专班跟进”服务,在项目选址、人员培训、税收政策等方面给予强力支持。目前,该公司已配置300多套专业设备,具备年产商用车线束20万套、物流及乘用车线束10万套、特种车线束2万套的生产规模。

2024年,静宁县乘势引入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重庆豪斯特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成立豪斯特(静宁)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从签约到投产仅用时三个月,新增年产650万只(件)汽车座椅头枕及扶手的产能。目前,上述两家企业预计年产值突破1.2亿元,带动本地就业近千人。

今年,静宁县持续聚焦汽车零部件产业精准招商,与吉利汽车集团建立框架合作关系,并与广西双英集团深入对接。目前,由广西双英集团投资建设的静宁县汽车座椅面套项目正紧锣密鼓地进行厂房改造施工,预计11月份投产,将解决1100人就业。

“双英公司年产50万套汽车座椅面套项目投产后,汽车座椅五大零部件中,静宁已能完成三项生产,成为西北地区汽车座椅细分领域的集采中心。下一步,我们将共同努力,把静宁打造成陇东南地区主要的汽车零配件产业基地。”许欧阳信心满满地介绍。

目前,静宁县汽车零部件企业已深度融入头部车企供应链,汽车座椅供应链体系初具规模。预计到2025年底,已落地的三家企业供货额将达5亿元,2030年目标直指百亿元大关。

不远处,甘肃恒源利通电气有限责任公司车间内,经过绝缘、绕制、包扎、检测等十余道精密工序后,一台台高性能互感器诞生。“静宁的海拔高度和湿度环境,显著提升了产品合格率。”负责人张婷瑞道出选址的“自然密码”。作为北京恒源利通电力技术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这家2022年通过静宁“归雁工程”引进的企业,是该县首家工业型制造企业,年产值2000万元左右,能带动80人至100人就业。如今,静宁生产的互感器正畅销全国各地。

“这两家企业是静宁工业向‘智造’跃升的生动缩影。”静宁工业园区管委会副主任任伟介绍。园区聚焦项目带动、产业集聚、服务优化,推动传统产业向现代工业转型。通过实施恒源利通、高端印刷、豪斯特等重点项目,做强智能制造产业集群,截至目前,园区实现产值9.2亿元,同比增长16.3%。这座规划面积434公顷的省级开发区,已集聚166家企业,形成以智能制造为引领、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为特色、现代商贸物流为支撑的三大产业集群,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9亿元。

静宁工业的“加速度”,源于精准高效的招商引资“组合拳”。当地创新绘制“招商图谱”,建立目标企业库、机会清单库、项目库“一图三库”体系,将6大重点产业链与龙头企业“以商招商”优势深度绑定。最具特色的“归雁工程”,在全国设立新疆、青岛、深圳等14个联络服务站,有效激发了在外游子返乡投资的热情。截至目前,“归雁”项目已签约169项,总投资214.6亿元,落地128项,到位资金92.3亿元。

从传统农业迈向智能制造,静宁县正聚焦新兴产业,以工业化思维谋划发展新局,着力培育汽车配件等产业链延伸项目,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奋力谱写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版权声明

1.本文为甘肃经济日报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甘肃经济日报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

新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