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 源
生态文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灵魂与根基,深刻诠释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追求。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化建设,将其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格局的关键支撑。2025年5月30日,生态环境部、文化和旅游部、中国文联、中国作协四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生态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进一步加强生态文化建设,建立健全以生态价值观念为准则的生态文化体系,推进生态文化的研究传承、传播推广和转化利用,厚植生态文明建设的内生动力。甘肃,作为国家西部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底蕴深厚的多元文化宝库,肩负着筑牢绿色屏障与守护文明根脉的双重时代使命。立足省情实际,建设具有甘肃气派、陇原特色的生态文化体系,不仅是落实中央部署的必然要求,更是我省激发内生动力、实现绿色转型与永续发展的战略支点。
把握省情特征:厚植优势基础,直面现实挑战
独特禀赋奠定坚实基础。甘肃是我国西部重要生态屏障,有多样宝贵的生态基底,也是地处黄河上游水源涵养核心区等战略节点,河西走廊绿洲等丰富生态系统构成了“生态教科书”。这里文化基因璀璨深邃,敦煌文化等交相辉映,祖先留下的生态智慧至今闪耀光芒。当前,甘肃依托国家级生态文明示范市县创建等重大战略及“陇原环保世纪行”等活动,构建生态文化建设实践平台,为传承生态智慧、弘扬生态文明提供支撑。
短板挑战亟待破解。甘肃省在生态文化建设方面遭遇诸多挑战:首先,生态环境的脆弱性与发展需求的矛盾交织。其次,对传统生态智慧的深度挖掘和转化不足,目前,生态文化体系建设尚未形成有效合力,存在顶层设计不足和跨部门协作机制不顺畅的问题,对于“甘肃特色生态文化”的理论研究尚未达成广泛共识,教育体系和公众参与途径亟须改进。同时,产业赋能效果不明显,生态文化资源与文化旅游、农业等产业的深度融合不足,缺乏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生态文化品牌产品,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的发挥有限。此外,基础建设与人才储备不足,展示场馆、教育基地等硬件设施投入不足,同时,既精通生态学又了解文化的复合型专业人才严重缺乏,这限制了生态文化建设的深入发展。
抢抓历史机遇:汇聚磅礴动能,激活潜在价值
国家战略强力赋能。当前国家战略布局中,“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赋予甘肃发展机遇与责任担当,“一带一路”倡议深入推进,拓宽丝绸之路经济带生态文化交流国际平台,为甘肃及西部带来开放合作空间。此外,“双碳”目标倒逼各地加快绿色转型,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低碳转型。国家公园体系建设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强化自然教育功能,提升公众生态保护积极性。在这些国家战略支撑下,中央政策红利持续释放,为甘肃生态文明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注入动力。
生态价值加速显化。随着人民对优美生态环境需求的不断升级和深化,社会各界对生态产品价值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在这一背景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积极探索和逐步完善,如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健全和碳汇交易的广泛推广,为生态文化赋能绿色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这不仅有助于推动绿色产业的蓬勃发展,更为带动生态富民、促进区域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开辟了全新的通道,为生态文明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科技引擎驱动创新。在当今时代,以 VR/AR、元宇宙、大数据为代表的数字技术,正成为推动文化创新的重要力量。此外,这些技术还可以智能化地普及生态知识,使得生态教育更加生动有趣,提高了公众对生态文化的认知和理解。总之,数字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提升了生态文化的感染力与传播力,为文化创新注入了新的活力。
文化自信催生新需求。随着全民文化自信增强,人们对深层次、高品质文化体验的需求显著上升。这种自信既体现在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传承,也表现在对文化多样性和创新性的追求。甘肃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和深厚的人文底蕴,其自然与人文深度融合的魅力,契合现代人对精神家园的向往和对自然回归的追求。这既满足了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也给甘肃生态文化产业发展带来新机遇与挑战。
深耕陇原沃土:打造本土标识,走好特色路径
聚焦“黄河”与“丝路”。深入挖掘黄河安澜背后所蕴含的丰富文化传承与世代相传的生存智慧,系统地梳理丝绸之路上绿洲文明在漫长岁月中形成的独特生态维系之道,将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生态智慧进行全面的整合与提炼,使其成为甘肃生态文化体系中熠熠生辉的双核心,为甘肃乃至整个西北地区的生态保护和文化传承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示范。
深耕“敦煌”与“民族”。敦煌艺术通过壁画、雕塑等形式,充分体现了人们对于和谐、宁静、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敦煌艺术中还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生态美学与哲学观,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之间的和谐共生,倡导尊重自然、保护环境、关爱生命。此外,省内各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生态保护观念、实践方法、文化习俗以及与之相关的民间智慧和技术手段,系统地挖掘和整理这些宝贵的传统知识,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发扬各民族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优秀传统,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弘扬“坚韧”与“重生”。从八步沙“六老汉”三代人的治沙传奇,到庄浪人民历时半个世纪打造的百万亩梯田,以及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实现“沙退水清、生态复苏”的显著成效等,陇原儿女以“人一之我十之”的甘肃精神,实实在在的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展现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者的责任担当。通过构建生态精神教育传承机制,打造八步沙、庄浪梯田等实景教育基地;创新宣传方式,通过融媒体传播、沉浸式体验项目等新载体,让生态治理的甘肃故事焕发时代光彩,激励更多人为美丽中国建设贡献力量。
推动“融合”与“转化”。着力打通生态文化与旅游观光、现代农业、科技赋能、国民教育和城市发展的连接通道,全方位构建起生态文化与其他领域的深度融合机制,确保生态文化的独特价值能够顺畅地转化为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生态价值。通过这种多维度的连接与转化,不仅能够促进旅游观光业的繁荣,提升现代农业的科技含量,强化科技赋能的实际效果,还能深化国民教育的内容,推动城市发展的绿色转型,最终实现生态文化价值向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创造性转化,形成多赢的局面。
作者单位:中共甘肃省委党校(甘肃行政学院)
版权声明
1.本文为甘肃经济日报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甘肃经济日报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