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张栎
7月,骄阳似火,却难以阻挡人们奔赴甘肃的脚步。在这片雄浑广袤的大地上,历史与现代交织,自然与人文辉映:鸣沙山月牙泉边,驼铃悠悠,游客沉醉于大漠与清泉共生的奇景;嘉峪关关城之上,残阳如血,古老城墙见证着丝路的沧桑;甘南草原之中,花海如潮,藏式帐篷点缀在无垠绿野间。
入夏以来,甘肃文旅厚积薄发,以创新之笔绘就景区新画卷,以特色之举提升旅游新热度。

科技赋能 让历史“活”起来 让体验“潮”起来
“请出示通关文牒!”阳关景区内,身着汉代服饰的“关吏”,声音洪亮,之后为游客递上精心书写的“通关凭证”。来自上海的游客李萌接过文牒,指尖轻触那古朴的竹简,仿佛穿越了千年时光。沿着古驿道前行,她被眼前的场景深深震撼:模拟的驼队在黄沙中缓缓前行,商队的吆喝声在风中回荡,烽火台上燃起的烟火,诉说着往昔的边塞风云。“这不是简单的旅游,而是一场与历史的深度对话,让我真切感受到‘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意境。”李萌激动地说。她迫不及待地举起手机,记录下这难忘的瞬间,而这条视频,很快在社交平台收获了数万点赞,引得无数网友心驰神往。

甘肃景区积极拥抱科技,让古老的历史文化“活”起来。阳关景区打造的“同走阳关道·呼吸汉唐风”沉浸式体验项目,通过实景复原,生动再现了汉代边塞生活的细节;专业演员穿梭其中,与游客亲切互动,让历史不再是书本上的冰冷文字,而是可感可知的鲜活场景。

嘉峪关关城的夜游项目更是惊艳众人。不久前,中国首部大漠边关原址再现长城史诗沉浸夜游项目——天下嘉峪关2.0升级回归,以古老城墙为幕布,运用先进的激光投影技术,将丝路传奇故事一一呈现。配合震撼的全息音效与精彩的实景演绎,游客仿佛置身于历史的长河之中,与古人一同踏上冒险之旅。地接导游王婷感慨道:“过去游客来关城,只是走马观花地看看建筑,现在夜游项目开启后,大家能深度领略关城的历史底蕴。自5月升级灯光剧以来,夜游游客量显著增长,周末更是场场爆满,一票难求。”
在敦煌,科技与文化的融合碰撞出绚丽的火花。鸣沙山月牙泉景区不仅投入600万元对乘驼项目进行全面升级,更以“倒排工期、挂图作战”的推进机制应对旅游高峰期大客流考验。如今,游客只需在手机上轻轻一点,就能完成线上预约,免去漫长的排队等待之苦;AI自动拍照功能,精准捕捉游客在驼背上的飒爽英姿,还贴心地为照片添上富有敦煌特色的纹样边框;云端排队系统的应用,使得整个游玩过程更加高效有序。“以前旺季骑骆驼,排队两小时是常事,现在有了这些高科技和新设施,不仅节省时间,还增添了许多乐趣。”西安游客赵宇轩兴奋地展示着手机里的照片。照片中的他,笑容灿烂,背景里的驼队正沿着新铺设的防滑护栏,有序地穿梭在沙丘之间。

张掖动物园也在暑期为游客送上科技与趣味交融的惊喜,于7月11日晚推出“动物园奇幻之夜”夜游项目。该动物园位于甘州区北三环路,紧邻国家湿地公园等多个景点,计划展示野生动物60余种、300余只,设有“猛兽区”“草食动物区”“鸟语林”“鳄鱼湖”“萌宠区”“亲子互动区”等特色展区。“动物园奇幻之夜”开启后,游客可在夜晚走进动物园,在特色灯光的映照下,观察动物的别样状态,体验与日间截然不同的游览感受。
生态为媒 让山水“美”起来 让业态“兴”起来
清晨,兰州水墨丹霞旅游景区被朝阳染成一片金黄,热气球缓缓升空,将赤红的山峦、碧绿的河谷尽收眼底。

广州游客陈嘉欣坐在吊篮里,俯瞰着脚下如诗如画的美景:“从空中看,丹霞地貌就像被大自然打翻的调色盘,色彩斑斓,层次分明,比照片震撼百倍!”入夏以来,景区新增的热气球、滑索等项目,为游客提供了全新的观赏视角,让他们得以从不同角度领略丹霞之美。
不仅如此,景区新建的西北最长的水滑道项目也备受游客欢迎,游客直呼:“很刺激。”而大型实景演出《舞马丹霞》,以巍峨山体为背景,通过精彩绝伦的马术表演与美轮美奂的光影特效,再现了丝路马帮的传奇故事,成为景区的一大亮点。

甘南草原如一块绿色的绒毯,铺展在天地之间。碌曲县则岔石林景区,木栈道沿着嶙峋的石林蜿蜒而上,电瓶车在草原与峡谷间穿梭,为游客带来便捷的游览体验。“以前来这儿,只能看看石头,拍拍照,现在可不一样了,能住太空舱,在星空屋里仰望银河,还能跟着牧民一起挤牛奶、骑马射箭,体验感十足。”来自成都的露营爱好者周磊说。他在景区内的可出租草场扎营三天,尽情享受着大自然的馈赠,“花同样的钱,却收获了数倍的快乐,这里简直是人间天堂。”
夏河县的天境营地,将传统藏式帐篷与现代设施巧妙融合,既保留了藏式文化的独特韵味,又满足了游客对舒适住宿的需求。天境营地的主理人、“95后”藏族男青年贡去乎才旦满脸笑容地说:“6月以来,来住帐篷的游客就多了。他们不仅喜欢这里的住宿环境,还对我们当地的酥油、奶渣等特产喜爱不已,收入比去年翻了一番还多。”
瓜州县三道沟镇的福禄花田,7月正是繁花似锦的季节。千亩福禄考肆意绽放,如一片花的海洋,微风拂过,花海泛起层层波浪。游客们或漫步在花田小径,或参与古风市集的投壶游戏;傍晚的篝火晚会,更是将气氛推向高潮,大家围坐在篝火旁,载歌载舞,欢声笑语回荡在夜空中。“以前谁能想到,咱这戈壁滩边的花田,能吸引这么多游客呢?”当地村民纷纷感慨,“就连镇上的剪纸、刺绣等手工艺品,也成了游客眼中的抢手货,文旅融合的力量真是无穷啊!”
黄河之畔的活力同样令人瞩目。8月9日至10日,2025年中国黄河桨板赛(甘肃·永靖站)将在永靖县炳灵湖开赛。此次赛事设有公开组、U15、大师组等组别,竞赛项目涵盖直立板冲刺赛、充气式直立板冲刺赛、直立板长距离赛以及直立板接力赛等。届时,来自各地的桨板运动爱好者将齐聚黄河之畔,在竞技中感受黄河魅力,进一步推动当地“体育+旅游”深度融合。
服务提质 让细节“暖”起来 让口碑“传”起来
“姑娘,我不太会用手机,能帮我找一下预约码吗?”在崆峒山景区入口,62岁的刘大爷满脸焦急地向志愿者小张求助。小张微笑着接过刘大爷的手机,耐心地教他操作,不一会儿,就帮刘大爷成功预约了门票。景区的暖心服务,让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感受到了无微不至的关怀。“以前带老人出游,最怕遇到扫码、预约这些麻烦事,现在景区想得这么周到,有专人帮忙,我们心里踏实多了。”刘大爷的女儿刘敏感激地说。景区的红色驿站、红十字救护站和党员监督岗,提供咨询、救助、便民药箱等服务,也为一家人的登山之旅提供了诸多便利,让他们的旅行更加轻松愉快。
这样温暖人心的服务细节,在甘肃各景区随处可见。鸣沙山月牙泉景区针对高温天气推出“防暑降温套餐”,免费为游客提供凉茶、喷淋降温装置和应急药品,日均服务游客超5000人次,让游客在炎热的沙漠中感受到丝丝凉意。
黄河风情线大景区近日新设立的移动厕所已陆续投入使用。中山桥周边的商户也积极响应,加入到黄河风情线的“公厕联盟”中,为市民和游客提供免费如厕服务。这些举措旨在为游客带来更加便捷、舒适的旅游体验,同时也展示了兰州城市管理的细致与用心。

服务的升级,带来的是口碑裂变式的传播。“与辉同行”团队6月走进庆阳、平凉、天水,主播董宇辉在麦积山石窟前,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情的讲述,将甘肃的历史文化娓娓道来。“甘肃的厚重,藏在每一粒沙、每一块石里。”这句解说词迅速成为热搜话题,引发网友的广泛关注和讨论。直播三天,带动三地旅游订单暴涨。平凉崆峒山的“仙侠主题体验”、庆阳周祖陵的农耕文化研学等特色项目,也因此成为游客争相打卡的热门之选。“以前带团一年去不了几次甘肃,现在每月都要发三四个团,游客点名要去董宇辉去过的地方。”西安导游张磊说。甘肃旅游的“种草效应”仍在持续发酵,越来越多的人被甘肃的魅力所吸引,踏上这片神奇的土地。

暮色笼罩下的甘肃,从河西走廊的大漠孤烟到陇东高原的青山绿水,景区的灯光与星空交相辉映,如梦如幻。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甘肃省共接待游客2.17亿人次、初步测算旅游花费1520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0.1%和15.2%;入境游客14.68万人次,同比增长44.3%;乡村旅游接待9497.14万人次、旅游花费321.9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2.45%和21%。“交响丝路·如意甘肃”的品牌愈发响亮,声名远扬。
这场厚积薄发的蜕变,不仅是景区的华丽转身,更是甘肃文旅迈向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注脚。当千年文明与现代科技激情相拥,当壮丽山河与贴心服务完美融合,甘肃正以全新的姿态,张开热情的怀抱,迎接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续写文旅发展的辉煌篇章。
版权声明
1.本文为甘肃经济日报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甘肃经济日报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