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县:林下生“金”铺就生态振兴路

 2025/07/30 10:07 来源: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 记者 白杨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白杨 通讯员 刘建军

夏日的成县,群山叠翠,林海莽莽。郁郁葱葱的林间,一场“绿色革命”正悄然发生。

林下养鸡:生态循环“啄”开致富门

“咯咯咯……”清晨的苏元镇尹水村,清脆的鸡鸣声穿透密林。饲养员闫小宁提着饲料走进林地,数百只黑瑶土鸡立刻围拢过来。“这些鸡喝山泉水,吃杂草昆虫,辅以杂粮,纯天然,每斤比圈养鸡贵5元还抢手。”闫小宁笑着说。

2023年,时任村委会副主任的闫小宁看中本村林地和作物资源优势,试养优质黑瑶土鸡。两年间,养殖场规模扩大,不仅带动20多户村民增收,更探索出“鸡护林、林养鸡”的生态循环模式,实现了生态与收益双赢。

在合作社的带动下,村民养殖热情高涨。村集体统一发放鸡苗、组织技术培训、对接销售渠道,解除了农户的后顾之忧。“以前自己养鸡风险大,现在有合作社兜底,我今年多养了200只!”村民王春华信心十足。同镇的龙窝村,村民张海涛返乡创业,流转300多亩林地建设家庭农场,散养土鸡1500多只,还计划添养土猪。“林子就是天然养殖场,省了场地和饲料钱。”

如今,苏元镇已发展规模养殖场14家,饲养鸡4万余只、牛460头、猪610头,养殖产业总产值达1500余万元。

药材种植:林下“仙草”变身“致富草”

沙坝镇桦树村的林地间,一簇簇淫羊藿叶绿枝茂,村民们正忙着套袋采收种子。“这草喜阴,在林子里长得快、病虫害少,种子能卖好价钱!”种植大户张锐娟捧着饱满的种子,喜笑颜开。

淫羊藿是常用中药材,需求旺盛。沙坝镇依托良好生态,由村集体合作社牵头,通过土地流转、技术帮扶,带动30多户农户新种淫羊藿200多亩,让“小众药材”成了“大众产业”。

沙坝镇还按照“一村一品”思路,种植连翘、桔梗、苦参等中药材1万多亩。“以前林地闲着,现在种药材,每亩收入比种粮翻了几番。”村民们说。

立体发展:“林+药+游”奏响增收曲

走进宋坪乡龙凤山林场,一幅立体画卷展开:上层乔木参天蔽日,中层药草铺展如毯,下层菌菇悄然生长。这里不仅是林场,更是集种植、观光、康养于一体的复合型基地。

“以前守着林子没出路,现在林下种药、林中旅游,挣钱门路多了!”猫川村村民左辉辉一边查看淫羊藿长势,一边算账:土地入股有分红,基地务工有工资,一年能多挣两三万元。

龙凤山林场探索“国有林场+村集体+农户”模式,建成350亩林下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引进淫羊藿、白芨等17种药材,带动40余户农户参与。更延伸产业链,将“药材田”变成“观光园”:春夏时节,药花似海,林间步道、观景台与救助站的黑熊、孔雀相映成趣,“森林康养”线路吸引了八方游客。

依托尖山子省级森林公园等资源,当地发展避暑旅游,村民摆摊、务工忙得不亦乐乎。猫川村创新地将982亩集体林地折成“林票”量化到户,村民凭票分红,“分户不分林”让林地效益最大化。

从“守着青山饿肚子”到“靠着青山赚票子”,成县的林下经济已培育示范点34个,发展林下种、养、游等多元业态,形成了“上层林木、中层药草、下层循环、全域旅游”的立体格局。

版权声明

1.本文为甘肃经济日报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甘肃经济日报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

新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