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祝:“高原夏菜”下平原

 2025/07/30 10:11 来源: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 记者 蒋文艳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蒋文艳 文/图

连日来,天祝县打柴沟镇豆类蔬菜标准化种植基地里,1000多亩荚豆、长寿豆进入采摘期。7月18日,记者在打柴沟镇大湾村看到,连片豆田中,豆藤顺着竹竿攀缘而上,豆角在绿叶间若隐若现。村民们穿梭于田垄间忙着采收,装满豆角的箩筐被陆续装上三轮车,一趟趟运往地头的收购点——这是天祝县高原夏菜丰收的日常,更是当地依山就势发展生态特色农业的生动写照。

天祝县打柴沟镇豆类蔬菜标准化种植基地,村民在采收荚豆。

“今年的豆角长势好,个头大、甜度足,价格也好。”大湾村党支部书记鲁雄指着眼前的豆田,脸上溢满笑容。

“我种了19亩的豆类作物,刚开始采摘,一天能卖1000元。”说起最近的收入,村民聂军先很开心。

“去年21亩地,荚豆、长寿豆、荷兰豆和红笋卖了13万元。”聂军先说,今年开春选种时,技术员就来指导,连搭架杆都有讲究;农忙时雇人采收,收购商直接到地头收购,根本不愁卖,“种得安心,卖得也省心。”

百米外的收购点同样忙碌。蔬菜代办张明祥的本子上,记满了当日收购数据。他一边验货一边说:“天祝县豆角品质好,口感脆甜是天然优势,农户摘多少我们收多少。”

天祝县打柴沟镇豆类蔬菜标准化种植基地,村民在采收荚豆。

为何将豆类蔬菜作为特色产业?打柴沟镇镇长杨喜栋说:“天祝县平均海拔2800米,气候冷凉,‘绿色天祝、青藏之眼’的生态优势,使这里成为高原夏菜的绝佳适生区。同时,山旱地蔬菜自然生长周期长,甜度、脆度天然出众,收购商抢着要。”

最为重要的一点是,种植豆类作物有良好的经济效益。杨喜栋掰着手指头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般来说,如果管护得好,1亩豆类作物产量能达到1500公斤左右,按照现在每公斤10元的市场价格计算,能带来1万多元的收入。”

依托这一优势,打柴沟镇打造了千亩豆类标准化种植基地、万亩山旱地高原夏菜基地等多个特色产业基地,全镇4.7万亩高原夏菜带动超过1.1万人增收。在天祝,打柴沟镇的高原夏菜种植规模、效益均居全县前列。

在深挖天然禀赋的同时,天祝县也在想“新办法”。

“我们把‘海拔高、气温低’的劣势,转换成了发展寒旱农业的独特优势。”天祝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李光锋介绍,天祝县制定了《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三年倍增行动计划》《天祝县优势特色产业提质增效总体方案(2024—2025年)》,明确“宜粮则粮、宜经则经、宜菇则菇”的产业发展布局,引导农户依山就势布局优势特色产业,以实现在最佳区域产出最优农产品。今年出台的《天祝县2025年特色产业发展扶持方案》,计划投入1.25亿元,真金白银支持高原夏菜、食用菌、藜麦和中(藏)药材产业成规模、提效益。

天祝县打柴沟镇豆类蔬菜标准化种植基地,村民在采收荚豆。

目前,天祝县已是全国“北菜南运”“西菜东调”的核心产地,拥有10万亩省级绿色食品蔬菜基地和3万亩全国绿色食品食荚豌豆标准化基地。

为了让高原夏菜在南方市场“立住脚”,天祝县还建成了26座保鲜库,储藏能力达6.5万吨,年吞吐量40万吨,形成了“企业连市场、合作社带农户”的模式,推动高原夏菜生产、加工、仓储、运销等各环节有序衔接。

在品牌建设的赛道上,天祝县也在加速奔跑。以“天祝原生”区域品牌为核心,手握“中国高原藜麦之都”“中国高原食用菌之乡”等“一都四乡”金字招牌,凭借96个“三品一标”农产品、10个省级“甘味”品牌,形成了三级品牌体系。从北京到天津,从长沙到更多城市,“天祝原生”品牌正借着一次次推介走向全国。

放眼未来,李光锋满怀信心:天祝县将紧扣生态功能性和农业优先型发展定位,通过挖掘“土”的资源、放大“特”的优势、提高“产”的效益,打造高原夏菜、食用菌、藜麦、中药材等产业集群,释放农业产业发展潜力,不断提高天祝县产业整体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版权声明

1.本文为甘肃经济日报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甘肃经济日报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

新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