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段睿珺 通讯员 冉天成
清晨,梁继红夫妇已穿梭在泾川县官山林场的养蜂区,开启一天的养蜂工作。随着他们的到来,蜂群的嗡鸣声瞬间打破了林区的宁静,让沉寂的林场散发出产业兴旺的生机。

梁继红是泾川县蜜园中蜂养殖专业合作社的创办人。他和妻子经常到外地学习养蜂经验,办起养蜂场后,他也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林下养蜂能手。据了解,泾川县具有一定规模的养蜂场有3处。
今年夏天,梁继红业务繁忙,他的妻子时常来到官山林场,和工作人员一起照料蜂群。在她身后,300多个蜂箱在林场错落排开,蜂群在林间飞舞采蜜。梁继红的妻子提起蜂箱盖,一股蜜香扑面而来;手指轻弹巢框,能听到蜜液晃动的闷响;仔细看,温润的蜜汁几乎要溢出蜂房。取蜜时,金黄的蜜瀑便从蜂房中流淌而出。这正是官山林场引进当地蜜园中蜂养殖专业合作社,大力发展林下养蜂产业,拓宽增收渠道,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真实写照。
“中华蜂(中蜂)是我们国家的宝贵资源,能酿出优质的天然蜂蜜,这也是我养蜂的初衷。我想通过先进的林下养蜂技术,酿出好的产品,带动周边农民增加收入。”梁继红说。
他深知,依靠传统养蜂技艺,产量难以提升,未来销路也会受限。为掌握核心技术,他和妻子认真钻研学习先进养殖方法,着力提升蜜蜂和蜂蜜品质,并注册了“高镇蜂蜜园”商标,为传统农产品注入品牌价值。
目前,泾川县蜜园中蜂养殖专业合作社采用传统土养与现代活框技术相结合的科学养殖模式,通过本地与外地原生态放养、为农作物专门授粉等措施,每年产成熟蜂蜜3吨以上。合作社采取线上与线下结合的销售方式,年销售中华蜂蜂群120群以上,收入超过10万元。同时,带动周边农民直接加入蜜蜂养殖行业,产业规模和收益逐年增长,成为当地林下经济的一张亮眼名片。
泾川县官山林场副场长宋文元介绍,目前林场还积极推广“林下种药”模式发展林下经济,通过招商引资,在林区试种茯苓等中药材120亩。为开发生态旅游业,林场正对区内闲置的生态小木屋和四合院进行改造,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开发旅游、康养、休闲等新型业态,努力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协同增长。
版权声明
1.本文为甘肃经济日报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甘肃经济日报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