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源:以薯为媒 共话未来

 2025/07/30 11:39 来源: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 记者 丁陆军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丁陆军 通讯员 马富平

一粒种子,六十载耕耘,百亿级产业正在渭源乡村振兴的富饶土壤里崛起。

夏日渭河两岸,薯花绽放、绿意盎然。7月19日,国家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服务渭源县域经济发展研讨会暨甘肃省农科院会川试验站科技开放周活动在渭源开幕。来自全国各地的马铃薯领域专家齐聚渭河源头,共同为渭源马铃薯产业高质量发展“把脉开方”。

会议现场。

本次活动聚焦马铃薯产业“卡脖子”技术攻关,旨在构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推动产业从“规模扩张”向“效益提升”转型。在为期两天的时间里,先后开展了开幕式、现场观摩、推介会、学术报告会、农科专家陇上行等多项活动,各位马铃薯专家及省、市、县相关领导以薯为媒,携手探索科技赋能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为全面推进马铃薯产业凝智聚力。

脱毒种薯培育基地。

渭源县自然条件独特,是理想的种薯繁育之地,被确定为全国第一批区域性马铃薯良种繁育基地,享有“中国马铃薯良种之乡”“全国马铃薯标准化种植示范县”之美誉。近年来,该县以“做精做深、做大做强马铃薯产业”为己任,聚焦创建“全国马铃薯育种制种基地”目标任务,坚定不移将马铃薯作为主导产业,深入耕耘种薯扩繁、质量监管、科研服务、贮藏销售、品牌宣传、精深加工“六大体系”,走出了一条马铃薯产业园区化集群、体系化培育、标准化生产、链条化延伸、精深化加工、融合化发展的道路。培育的“陇薯”系列品种推广至西北、西南、东南十三省区,脱毒种薯年繁育能力突破10亿粒(占全国总量的四分之一),“渭源种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溢价达30%以上。2024年,渭源县马铃薯产业链总产值攀升至32亿元,农民人均获益超2300元,小小马铃薯承载着渭源农民增收致富的希望,成为了当地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柱产业。

标准化种植基地。

此次活动中,举行了甘肃省农业科学院与渭源县人民政府科技合作协议、共建马铃薯产业技术研究院协议签约仪式和“渭源县马铃薯产业技术研究院”揭牌仪式,标志着甘肃省农业科学院与渭源县的合作迈入全方位、深层次的新阶段,将为渭源马铃薯产业乃至现代农业发展插上科技的翅膀。

甘肃省农科院会川试验站更是本次活动的焦点。会川试验站始建于1965年,是甘肃省乃至西北地区第一个马铃薯专业育种试验站,其在高淀粉、抗旱、抗晚疫病育种方面处于全国先进行列。多年来,在渭源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会川试验站累计育成陇薯系列马铃薯品种55个,在省内外年推广应用面积600余万亩。育成的陇薯7号、陇薯10号,年种植面积稳定在百万亩以上,且多次入选全国推广面积前十大品种。

与会代表考察调研种薯培育基地。

60年来,一代代科技人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扎根一线,潜心研究,从“一把尺子一杆秤”的简陋条件到现代化实验室的变迁,见证了马铃薯从“脱贫薯”到“小康薯”再到“振兴薯”的历史性跨越。

本次研讨会和科技开放周活动的成功举办,将进一步放大“科研创新+成果转化”双轮驱动效能,让科技的种子在渭河源头的沃土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推动渭源县马铃薯产业迈向更高水平,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版权声明

1.本文为甘肃经济日报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甘肃经济日报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

新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