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大七分校:革命熔炉 薪火永传

 2025/07/31 09:12 来源: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 记者 马如娟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马如娟

从华池县城东行约65公里,便是林镇乡东华池村。这里地处子午岭北麓,群山环抱。在东华池村,最引人注目的是高耸于半山腰间的宋代砖塔,此塔七层八面,巍然屹立。宋塔之下,便是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第七分校(简称“抗大七分校”)旧址。这座曾培育了5000多名革命人才的“熔炉”,如今正以鲜活的红色记忆,照亮新一代的前行之路。

抗大七分校旧址内,砂石箍砌的窑洞呈U型排列。“院内22孔石窑是学员当年亲手修建的,他们在这里生产、学习,随后奔赴战场、投身建设。”抗大七分校旧址景区管理所所长高志科介绍。

抗日战争时期,为培养干部和指挥员,党中央于1936年6月在陕北瓦窑堡创建了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抗大总校先后设立12个分校,抗大七分校便是其中之一。1941年7月,抗大总校以一二〇师教导团为基础,在山西省兴县李家湾创办抗大七分校。1942年,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抗大敌后办学地点遭严重破坏。随后,中央军委决定抗大七分校及所属陆军中学等开赴陇东地区,组建新的抗大七分校。1943年,新的抗大七分校在合水县成立,彭绍辉兼任校长,喻楚杰任副校长。后几经合并、辗转,1944年,抗大七分校校部机关和女生队在校长彭绍辉的率领下,从合水县迁至华池县东华池村。至此,抗大七分校在陇东的组建工作全部完成,总人数达5200余人。

“当时人多窑洞少,很多学员只能傍山架棚、荒野露宿。”高志科介绍,为解决校舍问题,彭绍辉等人带领学员依山挖窑洞。与此同时,由于受到国民党的封锁,当时的运粮工作极为困难。抗大七分校响应党中央“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积极开展大生产运动。在全体学员的共同努力下,至1944年底,抗大七分校共开垦荒地6万余亩,生产粮食折合细粮5650余石,养猪1300余头、羊1100余只、牛100余头,实现了粮食和蔬菜的完全自给自足。

“学员们既是学生,又是战士,既搞生产,也进行军事训练。”高志科说,当时的课程包括政治课、军事课和文化课。老师们还根据党的教育方针、学员特点、当地实际及革命工作需要,因材施教。抗日战争胜利后,抗大七分校的师生分批离校,奔赴前线参加解放战争。

1946年7月,抗大七分校最后一批学员离开华池,至此,在陇东历经三年的抗大七分校圆满完成了党交予的神圣使命。抗大七分校在陇东办学期间,为我党培养了5000多名党政军优秀干部,以及通信、机要、测绘、文艺、医务等领域的专业人才。

抗大七分校的峥嵘岁月已经过去70多年,大部分学员已离世。但是,抗大七分校创造的辉煌还在陇东这片热土上光芒四射。新中国成立后,华池县多次维修抗大七分校旧址,并利用这些石窑洞建成纪念馆,生动再现了学员们学习、战斗和生产劳动的动人场景。

多年来,抗大七分校的学员及后代常结伴而来,重访故地,追忆那段风华岁月。抗大七分校旧址已被省政府评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省委党史研究室确定为“中共党史教育基地”,被甘肃省庆阳军分区确定为“红色基因代代传”工程建设教育基地。

岁月不居,薪火不息。近年来,当地充分挖掘利用抗大七分校旧址的历史价值,依托南梁红色资源优势,积极承接国家及省、市、县各类主体班次,开展思政社教“开学第一课”、南梁与抗大红色文化“进校园”等活动300余场次,举办红色主题研学活动90余场次,吸引了100余万人次的师生及游客参与其中。那些在窑洞里凝结的奋斗精神、在岁月中沉淀的理想信念,正通过一次次参观、一场场活动,转化为可感可知的精神滋养,让革命薪火在代代相传中焕发新的光芒。

版权声明

1.本文为甘肃经济日报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甘肃经济日报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

新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