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房惠玲 通讯员 李化阳
曾经风沙肆虐的“不毛之地”,如今孕育出蓬勃的新经济。在腾格里沙漠西南边缘,武威市凉州区创新生态治理与产业发展模式,将沙漠资源转化为经济增长的“金色引擎”,构建起“农旅融合、种养结合”的多元产业矩阵,书写着从“沙害”到“沙利”的绿色转型传奇。

凉州区沙漠面积达272万亩,占全区国土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多。地处风沙前沿的长城镇,曾饱受沙漠侵袭。2021年,长城镇率先探索破局之路,试种具有耐寒耐旱、生长速度快、用水量少、收益高等特点的沙葱。这种沙生植物的扎根,不仅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更为农户开辟了增收新路径。
63岁的梁永福是这场变革的亲历者与受益者。“最开始试种沙葱时,心里真没底,没想到现在轻轻松松收入过万元!”梁永福黝黑的脸上泛起笑意。
在梁永福的沙葱种植基地里,一垄垄翠绿的沙葱如柔软的绒毯,辛辣香气随风飘散。梁永福头戴草帽,一边俯身细心清理杂草一边说:“村党支部帮着我们牵线搭桥打开了销路,现在沙葱不愁卖。今年我又扩大了种植亩数。”
为了帮助种植户提高收益,长城镇依托“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联农带农机制,引进水肥一体化系统,使每亩沙葱用水量较传统作物减少60%,产量却提升3倍有余。
向沙漠要地、向沙漠要效益,发展沙漠经济。如今,长城镇沙葱产业发展势头迅猛,已成立村集体经济沙葱产业园,规划建设1000亩沙葱种植基地,着力打造万亩沙葱小镇。据长城镇农业农村服务中心主任张志富介绍,截至目前,全镇沙葱种植面积达300亩,其中日光温室135亩、露地种植165亩。

与长城镇毗邻的九墩滩生态建设指挥部,也积极投身特色产业探索,大力发展低耗水沙葱种植。在其集体经济产业园内,一排排钢架拱棚整齐排列,棚内沙葱郁郁葱葱、长势喜人。
“去年,我们通过外出考察学习,确定将适合本地种植的沙葱作为特色产业来发展。”九墩滩生态建设指挥部党委副书记、指挥赵浩文说,去年试种了24棚,今年已完成107座180亩拱形温室和50亩露地沙葱种植。目前,该指挥部正积极探索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借助产业发展机遇推行现代经营模式。
除沙葱种植外,凉州区还深挖沙漠旅游资源。临近正午,武威沙漠景区内热闹非凡。沙漠摩托在沙丘间呼啸穿行,骆驼载着游客悠然漫步……勾勒出一幅充满活力的“沙经济”画卷。

“以前在沙漠里没有游玩体验的地方,游客们只能在沙漠边上看一看、拍几张照片就离开。”长城镇党委组织委员郭嵩山说,“我们依托独特的沙漠地域优势,挖掘沙漠资源,积极发展沙漠旅游经济,全力打造沙漠旅游小镇。”
武威沙漠景区位于腾格里沙漠边缘,2024年7月开工建设,占地183亩的一期工程已投入使用;二期项目重点打造沙漠星空露营地、房车自驾营地等特色项目,并深化“旅游+”模式,串联体育赛事、文化演艺等多元业态,让沉寂千年的沙海焕发新的生机。
从黄沙漫天到产业兴旺,从生态脆弱到文旅热土,凉州区在沙漠边缘培育出的新业态,不仅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更探索出了一条生态治理与产业发展协同推进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为沙漠地区转型发展提供了生动范本。
版权声明
1.本文为甘肃经济日报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甘肃经济日报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