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段睿珺 祁玉洁
7月27日,平凉市“高质量发展调研行”采访团走进庄浪县良邑镇现代智慧农业产业园。在一期建设的日光温室内,今年第一茬果蔬刚刚采收结束,农民们正在修整土地,施底肥。蔬菜大棚电动轨道运输车穿梭于15栋日光温室之间,将一袋袋肥料精准输送至每个大棚。

“现在种地再也不用肩扛背驮了,这个蔬菜大棚电动轨道运输车省工省力,今年果蔬采摘旺季可是派上大用场了。”正在劳作的农民赵秀英笑着告诉记者。这位种了半辈子地的农民,如今也搭上了智慧农业的快车。
良邑镇乡村振兴站副站长杨湖南介绍,产业园分两期建设,一期已建成智慧型玻璃温室1栋2176平方米、三拱三膜连栋温室1栋4224平方米、日光温室15栋3.3万平方米。今年3月,一期日光温室种植的果蔬进入采摘旺季,实现产值超400万元。
在二期建设的春秋拱棚内,白芸豆、奶油黄瓜、贝贝南瓜等蔬菜长势喜人。园区技术总监潘景堂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今年4月种植的白芸豆现已进入采摘期,市场价格每公斤7元,亩产250公斤至300公斤,一年两茬,亩产值可达4000元。”
这些优质农产品在经过短暂的预冷处理后,将在24小时内穿越千里,出现在山东寿光农产品物流园的摊位上,甚至当天中午就可能成为北上广深高档酒店餐桌上的时令鲜蔬。

“良邑镇昼夜温差大,白天可达20℃至30℃,夜晚则降至7℃至8℃。这种显著的温差使作物糖分积累更充分,果蔬口感更佳。”潘景堂介绍,“山东夏天温差小,蔬菜口感偏淡,而庄浪恰恰具备这一优势,有效调节了夏秋高温淡季的蔬菜市场。”
预计二期种植的白芸豆、贝贝南瓜将在秋季进入销售旺季,可实现产值240万元,实现农户增收、村集体壮大、企业盈利三方共赢。
这一切离不开智慧农业的深度赋能。产业园温室大棚负责人李英涛向记者演示了智能化管理系统。只见他轻轻一点手机,喷淋系统即刻启动。“360亩大棚,水肥、温湿度全靠手机调控,1个人就能管得明明白白。”李英涛自豪地说。
物联网传感器实时传回的数据显示,这套智能系统使水肥利用率提升20%至30%,节水70%、节肥50%,蔬菜亩产跃升至9.3吨。在这里,看不到传统农业中挥汗如雨的景象,取而代之的是信息传感器、4G放风机、智能卷帘机和滴灌带的有序运转,真正实现了从“靠天吃饭”到“靠数据种地”的质变。
据介绍,良邑镇紧盯全市“三区一城市”发展定位,特别是打造西部现代精品农业样本区的目标,依托城郊乡镇区位优势,通过招商引资引进山东寿光中天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建成了占地面积360亩的现代智慧农业产业园。
在运行方面,园区采取“党支部+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联动发展模式,按照“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市场运作、多方共赢”的思路,通过土地流转、入股分红、园区务工、技术培训、种苗供应、订单生产等联农带农机制,带动周边村社80人实现就近就地务工,户均增收3万元。

“我们流转土地360亩,每亩800元,土地流转收入28.8万元,为何川村分红10万元,郭魏村、陈岔村各分红5万元,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杨湖南介绍说。
“以前种地全凭经验,现在靠数据说话。”李英涛边操作智能系统边说,“现在我们也能种出和山东寿光一样品质的蔬菜了。”
随着二期项目中制冰车间和恒温储藏库的加快建设,园区的产业链将进一步完善,农产品的附加值将进一步提升。
版权声明
1.本文为甘肃经济日报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甘肃经济日报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