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富山乡 林储未来——平川区国家储备林项目绘就生态富民新画卷

 2025/07/31 13:22 来源: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刘延海 苏黎明

夏日的平川,万物并秀。登上平川区国家储备林水泉片区的山头,眼前草木葱茏、绿意盎然,极目远眺,从山脚到山顶,一株株苗木层层叠叠、布满一座座荒山,绵延向远方。

然而,位于黄土高原与腾格里沙漠过渡地带的平川,曾经一直饱受干旱少雨、风沙侵袭之苦,目之所及,黄土裸露,植被稀少,生态环境脆弱。如今,当行走在这片土地上,举目远眺,已是另一番景象:昔日寸草难生的荒山,已悄然披上了绿装。这绿色蜕变的背后,是2021年启动的国家储备林项目写下的生态奇迹。

国土绿化 国储林项目推动绿色发展

甘肃生态地位特殊而重要,“三北”工程建设任务艰巨而繁重。被纳入“三北”工程六期和黄河“几字弯”攻坚战实施范围的平川区,必须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平川区国家储备林项目规划总面积45万亩,预计总投资70亿元。2021年10月,平川区开始布局实施国家储备林项目,要在该区北部5个沙化及荒漠化乡镇人工造林45万亩。目的就是要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实现生态修复与产业深度融合。

45万亩,这个数字足以让人望而生畏。然而,更重要的是,钱从哪里来?

平川区探索“林草项目+政策性贷款”融资模式,采取“投资人+EPC+O”建管模式,以“国企控股+民企参股”的资本结构,成立一家公司,以该公司为政府出资方与社会资本方再成立国家储备林项目公司,以项目公司为融资主体,争取农发行国家储备林和林业政策贷款。

平川区制定了“山地森林化、城市景观化、村屯园林化、道路林荫化、庭院经济化”的五化目标任务,打造东部生态经济保障区、西岸控制水土流失屏障区和北部严防风沙危害屏障区“三位一体”布局,实施国家储备林项目。

储备林采取工程造林方式,全面推广应用集水节水造林种草技术,通过配建控制性水源工程、节点调蓄水池等措施,解决灌溉用水的问题,提高造林成活率。

为确保山有人管、林有人造、树有人看、责有人担,储备林采用“3+5”造林管护模式,施工方“三年造、五年管”,验收后交由政府统一运营,通过区、乡、村三级林长制,建立完善绿化后期养护管理制度。

生态蝶变 从万亩荒山到旧貌换新颜

走进平川区水泉镇牙沟水村的造林区,一座座披绿的山头让人眼前一亮,云杉、刺槐、文冠果等各类苗木遍布山野、迎风挺立。

平川区国家储备林项目规划分四阶段构建“两屏两廊两道多点”绿色生态格局。截至目前,已累计完成国土绿化30.7万亩,森林覆盖率由3.36%提高到4.41%,万亩荒山旧貌换了新颜。棵棵绿树向阳生,荒山地头万木春。国家储备林,这个神圣而温暖的名字,正通过千棵万棵扎根于土地的树木,转化为人民群众可感可知的清新空气和蓝天白云。

“以前我们这都是荒山,这几年的植树,让山也绿了,环境也好了,人住着也舒服了。”平川区宝积镇大湾村村民刘德安的话语道出了乡亲们的共同感受。生态的改善看得见、也摸得着,曾经的荒芜之地正逐步恢复生机。

据平川区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黄兴多介绍,按照“南保水土,北御风沙,中建绿洲”的思路,完成的国土绿化全部成林后,可提高全区森林覆盖率10%,每年减少水土流失50万吨以上,年固碳10万吨以上,生态屏障作用日益凸显。

产业赋能 生态优势转化经济新优势

储备林,藏林于山、储材于木。平川区国家储备林项目在生态修复的同时,以“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为方向,为区域经济注入新活力。25万亩纯用材林和20万亩木本油料林文冠果纯林的规划,构建起生态与经济协同发展的新格局。

文冠果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抗寒、抗旱和抗盐碱能力,是西北寒旱地区森林固碳的优质树种,成为平川区国储林种植的主要树种之一。

平川区按照“国储林+产业发展”的思路,依托国家储备林,大力发展文冠果产业,计划建设20万亩木本油料文冠果种植基地,主要分布在王家山镇、水泉镇、宝积镇、共和镇和黄峤镇。其中,就包括白银国家文冠果全产业链标准化示范基地。

一大早,水泉镇玉碗泉村的村民马占清拿着锄头、戴上草帽,赶到林地里,忙碌了起来。他说,种了一辈子庄稼,做梦都没有想到,国家储备林项目的建设会给他带来不少的收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推动“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双向转化,终究是要通过“绿起来”,促进“富起来”。

文冠果树既是生态树种,又是经济树种,作为“生态经济双优”树种,它浑身是宝,其果实可提炼高级食用油和生物医药原料,枝叶可以加工为环保材料,还可加工成文冠果茶、精油等产品。

平川区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张吉迪告诉记者,平川区还重点谋划建设20万亩文冠果产业园,目前已种植9.9万亩。他算了一笔账:5年后文冠果树进入盛果期,每亩可产叶30斤、籽300斤,亩均经济效益达1800元。

生态产业的发展,为当地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平川宝积镇窎沟村村民党生瑾2022年起就在林区工作。“浇浇水、除除草、打打药,活儿不重,收入稳定,还给家里增添了一份稳定的收入。”像他这样的养护员,仅王家山片区就有27人,主要负责5000多亩林区的日常管护。

创新驱动 碳汇经济打开发展新空间

国家储备林项目不仅能带来生态效益,也能带来经济效益。2022年6月,平川区成立了全省首家林业碳汇发展中心,并积极构建集“一中心、一平台、三体系、四系统、N场景”于一体的林草碳汇智慧管理平台,探索生态产品价值转化路径,开展林草碳汇线上线下交易,以生态“含绿量”提升发展“含金量”。

2024年6月,平川区林草碳汇智慧管理平台试运行,10月完成了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系统注册开户。“目前正进行碳汇量监测核算,争取今年完成首期碳汇项目开发与交易。”平川区林业碳汇发展中心主任万康介绍。

据万康介绍,平川区林草碳汇智慧管理平台分为智慧林业管理系统、生态价值核算系统、林草碳汇数智管理系统、林草碳普惠系统四大类,主要通过“天地空”监测手段,将林草资源纳入平台实施监测管理,对林草碳汇量实施监测核算,做到林草管理科学化、数据化、透明化,为碳汇交易提供精准数据支撑。

蓝图绘就 迈向生态经济双赢新未来

绿意生长里,藏着一个地区的未来。国家储备林项目的实施,不仅改善了平川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还通过吸纳大量劳动力,促进了当地就业和农民增收。随着项目的持续推进,平川区在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上实现了双赢。

“十五五”期间,平川区将以国土绿化为主线,以生态修复为重点,以产业发展为支撑,持续深化“生态美区”战略。平川区林业和草原局党组书记、局长苏其龙表示,到2030年底,将完成国土绿化37万亩,打造万亩集中连片文冠果种植基地4个;森林覆盖率达到10%,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47.5%;建成20个文冠果示范村,文冠果种植面积达到20万亩;完成生态修复3万亩、荒漠化治理30万亩,让绿色成为平川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从荒山秃岭到满目青翠,从生态脆弱到碳汇交易前景可期。平川区抢抓“双碳”机遇,做好做足“绿色”文章,以国储林建设破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之题,以文冠果产业点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大局之睛,平川区国家储备林项目以“生态优先、产业赋能、创新驱动”的发展路径,书写了生态治理与经济发展双赢的生动答卷。

在平川,每一片绿叶都承载着平川人民对生活的热爱,每一缕清风都诉说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当一抹抹新生的“绿色”在努力呈现生态改善与经济发展双赢的真实写照……平川正朝着农民增收、林业增效、国土增绿的美好前景坚定迈进。

版权声明

1.本文为甘肃经济日报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甘肃经济日报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

新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