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南红十字:“救”在身边守护生命安全

 2025/07/31 16:10 来源: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 记者 白杨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白杨

夏日的陇南,群山叠翠间涌动着温暖的力量。在武都区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室里,孩子们正跟着红十字志愿者练习海姆立克急救法;官鹅沟5A级景区的新建救护站内,AED设备已调试完毕;康县青龙山的林间小道上,红十字救援队队员正背着救援包巡逻……这一幕幕生动场景,勾勒出陇南市红十字会践行“人道、博爱、奉献”精神的鲜活画卷。

强基固本筑堡垒

年初召开的陇南市红十字会二届三次理事会,拉开了全市红十字事业提质升级的序幕。随着西和县、宕昌县等4个县区圆满完成会员代表大会,文县、康县等地的筹备工作紧锣密鼓推进,1968个基层组织如星火燎原般扎根城乡,让红十字旗帜在71%的乡镇和47%的村社区高高飘扬。

“以前村里有人突发急病,大家只能干着急。现在有了红十字基层组织,培训过的村民能及时施救。”西和县六巷乡廖坝村党支部书记谢碧栋指着新挂牌的村红十字服务站,眼里满是欣慰。这个曾因地处偏远而医疗资源匮乏的村庄,如今已纳入红十字服务网络,成为陇南市基层组织全覆盖的生动注脚。

应急救援显担当

7月3日的暴洪灾害中,陇南市红十字会的备灾仓库彻夜灯火通明。价值10万元的救灾物资在第一时间装上货车,沿着泥泞山路驰援康县,让受灾群众在安置点收到了带着温度的棉被和方便食品。这背后,是备灾仓库完成维修改造后形成的高效响应机制,从物资储备到软件系统的全面“体检”,为灾害救援筑牢了防线。

宕昌县红十字救援队的成立仪式上,队员们身着橙色救援服庄严宣誓。这支新力量与全市救援队伍一道,在“擂鼓砺剑”森林防火演练中穿越烟障,在广元联训中横渡激流,更在“潮起万象”维安保障、青龙山马拉松护航等任务中锤炼本领。在“7·22洪涝灾害表彰”中,陇南市蓝天救援队队长马俊分获先进集体和个人称号,这份荣誉见证着救援力量的成长。

生命教育遍城乡

“按压深度要达到5厘米,每分钟100至120次。”在陇南火车站的培训教室里,铁路职工们正围着模拟人练习心肺复苏。通过5期专项培训,这里的职工与派出所民警实现了救护员全覆盖。而在陇南市公安局的实战练兵中,急救知识成了必修课,2000余名干警通过考核练就了“救命技能”。

暑期托管班里的安全课堂总是充满欢声笑语。50余名孩子跟着救援队队员学习防溺水技巧,在烟雾逃生演练中弯腰捂鼻快速通过,用稚嫩的小手比划着AED操作步骤。“遇到有人落水,要大声呼救找大人帮忙,不能自己下水。”8岁的小明认真记下讲师的话,他胸前的“小小急救侠”徽章格外亮眼。截至目前,陇南全市已开展救护员培训91期,培养4581名持证救护员,更有3万余名群众通过普及培训掌握基础技能。

爱心暖流汇成河

春节前夕,“博爱送万家”活动的物资车开进了大山深处。38.52万元的慰问品送到2140户困难家庭,红彤彤的春联映着老人的笑脸。而在“一老一少·爱心包”公益行动中,106.69万元善款化作2800份关怀,让留守儿童收到了崭新文具,让空巢老人穿上了暖心棉衣。

“5·8人道公益日”期间,陇南爱心人士的指尖汇聚成暖流。12万余元的募捐总额创下新高,位列全省第三。兰州银行陇南分行等企业的专项基金正在酝酿,40余家爱心企业捐赠的27万余元将用于持续帮扶。在武都区陈家坝村,博爱广场的硬化路面上,孩子们追逐嬉戏,这里的生计基金正帮助村民发展特色种植,让“输血”与“造血”相得益彰。

从暴洪灾害中的紧急驰援到日常的点滴守护,从高墙内的急救培训到景区里的生命驿站,陇南市红十字会正以扎实的行动,让人道之光照亮每一个角落。正如那抹跃动的“红十字”,在陇南的山水间为这座城市筑牢生命安全的防护线。

版权声明

1.本文为甘肃经济日报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甘肃经济日报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

新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