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段睿珺 祁玉洁
7月30日,平凉市“高质量发展调研行”采访团走进灵台县百里镇。站在灵台县新集水库建设工地远眺,青山如黛,达溪河碧波荡漾,壮美秀丽;一座座灰瓦白墙的新民居错落有致地分布在河岸两侧。凉亭里,老人正在悠闲地纳凉消暑;花圃间,翩跹的蝴蝶与蜻蜓嬉戏——一幅生机盎然的田园画卷徐徐铺开。

百里镇位于灵台县城西南部川区,因沿达溪河自东向西绵延百里而得名,系古密须国所在地。长期以来,百里镇群众依山而居,区域生态脆弱,地质灾害易发多发。在2021年的特大暴雨灾害中,全镇1600余亩农田受灾,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严重威胁,生产生活面临巨大困难。
“以前住在山沟里,一下雨就提心吊胆,生怕滑坡。”百里镇曹家沟村村民邓宝贵回忆道。为彻底解决群众住房安全问题,百里镇抢抓避险搬迁政策机遇,按照“一次性规划、分年度实施、整流域推进”的思路,建成5处集中安置点,硬化道路4000多米,新建便民景观桥5座,将538户群众从小河沟道搬迁至达溪河两岸开阔地带。

如今的安置区,不仅安全宜居,更成为乡村旅游的亮点。白墙灰瓦的民居、蜿蜒的景观步道、古朴的便民桥,构成了“村落变景区、道路成景点”的美丽画卷,助推全域旅游开发。
在百里镇,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并非对立,而是相辅相成。依托达溪河的自然风光和古密须国的历史文化底蕴,当地提出“百里达溪?达溪百里”生态文化长廊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建设目标,按照“一轴四区三带”总体布局,推动生态、文化、旅游深度融合。
百里镇坚持整流域开发,全面整合历史遗存、自然风光、民俗故事、特色文化,提出“密须二十四景”全域旅游开发目标。采取“小景点打造融合推动大景区创建”的方式,一体实施生态田园观光区、密须历史文化区、湖光山色景观区、深林牛影展示区“四区”共建;同时,融合推进自然生态景观带、历史文化探踪带、休闲娱乐体验带“三带”联动,打造生态文化长廊旅游景区。
“目前,已初步形成生态助力产业升级、文化赋能乡村建设、旅游带动农民增收的农文旅‘三产深度融合’发展新格局。”百里镇镇长张蕾介绍。
走进生态田园观光区,林荫蔽日,蝉鸣鸟啼,流水潺潺。精心打造的森林露营公园、烟火烧烤园、休闲垂钓园和油菜花海网红打卡点,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体验。“这里空气清新,环境优美,周末带孩子来露营特别舒服。”来自平凉市的游客李平娟说。

在密须古城历史文化区,商周文化的厚重感扑面而来。密须文史馆、鼓园、士兵铜人、周礼文化墙等景观,无声地诉说着三千年的历史风云。“每一件文物都是一个故事,每一个节点都是一段历史。”张蕾介绍,当地通过立体化文化呈现,让游客在游览中感受历史的厚重。
湖光山色景观区和深林牛影展示区则充分利用新集水库、白马湖、喂马川等景区资源,结合灵台县蓬勃发展的牛产业,打造“群山插云天、碧水绕青山,农舍炊烟袅、草丰牛儿壮”的田园牧歌景象。
“我们坚持‘四美合一’的发展理念,即形态美、生产美、生活美、人文美,让达溪河流域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相得益彰。”张蕾说。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通过全面整合各类资源要素,完善联农带农机制,自今年5月对外开放以来,景区先后承接垂钓大赛、企业团建、学生体验等各类活动12次,累计接待游客8000余人次,景区影响力、游客好评率和带动群众增收能力不断提升。

百里镇只是灵台县打造“文旅+”、助推产旅融合的一个缩影。近年来,灵台县坚定践行“文化为魂、生态为基、产业为脉”的发展理念,全面深化产旅融合机制,着力构建“文旅+百业”全链协同体系,深挖古商周文化、皇甫谧文化和县域特色文化旅游资源,形成“文旅+农业”“文旅+康养”“文旅+研学”“文旅+体育”等产旅融合新业态。县域内2个4A级景区、4个3A级景区精准定位,打造差异化旅游产品,不断增强文化旅游品牌辐射力,形成“以产兴旅、以旅促产”的良性循环。今年上半年,全县累计接待游客321万人次,同比增长34%,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持续动能。
版权声明
1.本文为甘肃经济日报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甘肃经济日报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