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白杨 通讯员 杨含龙
“要不是刘述发等老一辈革命英烈的浴血奋战,哪里有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你俩都冷静一下,好好沟通,把问题彻底解决掉!”7月22日,在革命英烈刘述发纪念碑的凉亭下,礼县公安局桥头派出所所长张军一边讲述刘述发的革命故事,一边调解一起因地界引发的纠纷。这场纠纷仅20分钟便成功化解,原本剑拔弩张的涉事双方最终握手言和。
革命英烈刘述发同志1917年出生于山西省临县刘家庄的一户贫苦人家,他在青少年时期就投身参加革命活动。后来,他告别家乡和亲人,只身来到大西北陇南礼县,担任礼县白河区区委书记。在1950年4月10日下乡工作途中,由于叛徒告密,不幸在礼县桥头镇窄峡子遭遇地方土匪伏击而英勇壮烈牺牲,年仅33岁。他为礼县人民的革命事业献出了年轻宝贵的生命,在礼县大地上留下了一段可歌可泣而难以忘怀的红色革命故事。礼县公安局桥头派出所充分挖掘这一独特优势,以红色文化为魂、法治实践为基,创新打造了“红色调解驿站”。
“有疑惑向调解员咨询,有争执到调解驿站倾诉。”村民们如是说。礼县公安局桥头派出所依托“红色调解驿站”,为村民在家门口搭建起依法、就地化解矛盾的快速通道,为促进邻里和睦,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贡献公安力量。
去年12月,村民刘某与杨某发生冲突,导致杨某受伤,双方就赔偿金额僵持不下。今年2月,红色调解驿站成员组织调解,他们发挥刘述发群众基础工作实的优良传统,通过角色互换、法律讲解、解困帮扶、解气疏导等环节,在红色文化氛围的浸润和调解团队的反复沟通下,双方当事人逐渐放下成见,刘某主动承担赔偿责任,杨某也合理调整诉求,一场纠纷最终化解。
“这不仅是物理空间的移动,更是‘枫桥经验’在深山里的创造性延伸。”张军介绍,与传统调解模式相比,“红色调解驿站”在化解矛盾、服务群众上更加灵活高效,哪里有纠纷就“移动”到哪里,做到遇事即调、随时可调、就地能调,切实将调解工作由事后处置、被动“兜底”向前置化解、主动治理转变。
据悉,调解员队伍由经验丰富的民警、老党员及深孚众望的乡贤组成,彻底摆脱固定场所的束缚,或田间地头,或农家屋檐下,在纠纷萌芽之地就地“开诊”。无论土地权属的复杂纠葛、屋檐下鸡毛蒜皮的邻里龃龉,还是家庭内部的纷争困扰,调解团队都能迅速抵达现场,就地化解,不让矛盾过夜,更不让怨气翻山。
矛盾纠纷产生在哪里,调解室就搬到哪里。“以前遇到纠纷,不知道该找谁,也不知道怎么办。现在好了,‘红色调解驿站’直接到家里来帮我们解决问题,真是太方便了!”接受过调解的桥头镇菜花村村民袁某感慨地说道。红色调解驿站运行两年来,累计行程上千公里,覆盖全镇17个自然村,成功调解纠纷85起,其中积压3年以上的“骨头案”8起,调解成功率达96.7%,涉矛盾引发的治安案件同比下降67%。
更可贵的是形成“调解一案、教育一片”的辐射效应。曾因邻里纠纷对簿公堂的杨坝村村民张树学,如今佩戴“红色调解袖标”现身说法:“刘述发的足迹踏遍了我们辖区的山山水水、沟沟岔岔,与当地广大人民群众结下了深情厚谊,咱这点争执算啥?”在他带动下,涉及3户的邻里纠纷仅用一天就达成协议。
版权声明
1.本文为甘肃经济日报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甘肃经济日报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