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通讯员 马吉志 海燕燕 周建博 马凯
广河人自古以来就有“无牛羊不成家”的传统,“家家善养殖,人人爱牛羊”,县内71%的农户从事养殖,全产业链收入占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43%,牛羊养殖产业已成为富民产业、支柱产业。
近年来,广河县始终把牛羊全产业链发展作为“一号产业”来抓,持之以恒延链条,坚持不懈补短板,多措并举强弱项,制定发布“广河羊肉”行业标准,从牛羊产业各环节谋划实施奖补政策11项,累计落实资金7.51亿多元,受益农户达3.5万户,全县牛羊产业已形成种养加销全产业链发展的新格局。

绿色种植 夯实饲草基础
盛夏时节,广河县20余万亩玉米陆续进入抽穗期,走进买家巷高标准农田种植基地,放眼望去,连片的玉米绿浪涌动、吐樱秀穗、长势喜人。
这喜人的景象,正是广河县持续推动旱作农业和饲草产业发展的生动写照。36万亩旱作农业适宜种植区达到全覆盖,每年实施粮改饲玉米20万亩以上,大力推广机械化作业,参与饲草种植的企业合作社达到370多家,年加工优质饲草100万吨以上,广河县玉米颗粒、青贮饲草被认定为国家级绿色食品生产资料,为全县牛羊产业高质量发展和“广河羊羔肉”品牌产品生产夯实饲草基础。
临夏州广河县农业农村局粮改饲指导服务中心主任马国俊说:“近年来,县上以玉米秸秆饲料化利用为主导,统筹推进农作物秸秆资源综合利用,扶持秸秆饲料生产加工规模企业和专业大户,建设青贮窖池和秸秆饲料储备库,推动形成了‘粮饲兼顾、草畜平衡、循环发展’的新型种养结构。”
科技赋能 助力高质量发展
广河县卓优生态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现代化、标准化养殖场内,600只通过人工授精出生的小羊羔健康活泼。饲养员正操作着电动撒料车撒放饲料,经过自动饲料机的传送,饲料从基地门口直接输送到羊舍,不仅减轻了饲养员的负担,又大大提升了饲养效率。
科技的力量不仅体现在养殖环节,更贯穿于产业发展的全过程。广河县通过与甘肃农业大学深度合作为全产业链发展提供科技支持,设立科技专家工作站,成立广河县牛羊全产业链研究院,主攻解决瓶颈难题,助力牛羊产业高质量发展。同时,大力推广科学化养殖、机械化养殖、高床养殖、标准化生产,示范推广水培牧草、胚胎移植、人工授精、B超检测等先进技术,实施养殖基础设施提升行动,改善养殖环境,牛羊养殖合作社发展到636家、规模养殖场418家、规模养殖户1.8万户,牛存栏稳定在14万头左右,羊存栏稳定在135万只左右,羊年饲养量达到300多万只。创新驱动产业升级,财政科技支出年均增长20%以上,与四川大学、西北师范大学、甘肃农业大学等高校合作,搭建产学研平台,助力企业改进技术、增强活力,全县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4家、工业节水型企业1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2家、绿色工厂1家,广河被评为“省级创新型县”。

精深加工 延链条增效益
走进广河县陇盛源牧业有限公司产品展厅,羊前腿排、羔羊排块、羊肝等广河羊羔肉产品琳琅满目。凭借肥美细嫩、鲜而不膻的品质,这些产品在精细分割后价值不仅得到了提升,更走上了全国各地的餐桌。
产品多样、价值跃升的背后,得益于广河牛羊全产业链条的完善。
建成标准化屠宰场,培育精深加工企业14家,生产法式小切、蝴蝶排、上脑肉卷、雪花牛肉、战斧牛排等精分割产品100多种;研发手抓羊肉、羊蹄火锅、羊肉面片、羊肉汤、副产品等熟食品预制菜30多种,大力提升牛羊增值收益。
引进国富皮革、广源隆生物明胶等生产型、财源型企业落户广河,将广河牛羊皮、羊毛、牛羊骨头在县内企业加工成裘皮服装、皮鞋、马甲、护膝、箱包、明胶、骨雕等产品,不断延伸牛羊产业下游产业链,打造西北皮革产业基地,带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县上以农产品精深加工为牵引带动特色产业价值链提升,大力扶持牛羊肉初加工和精深加工企业,最大限度实现牛羊溢价、产业增值。截至目前,已培育牛羊肉精深加工企业14家。”广河县牛羊产业发展中心主任牟建军说。牛羊精深加工企业的蓬勃发展,不仅提升了牛羊产业附加值,而且为广河羊羔肉品牌走向更为广阔的市场注入了澎湃动力。
打造品牌 保增值强竞争
江苏省江阴市城东街道的“广河羊羔肉”专卖店里摆满了新鲜的牛羊肉,店主马天华正娴熟地为顾客分割着今晨刚到的羊羔肉。
江阴市广河羊羔肉专卖店负责人马天华说:“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推广下,广河羊羔肉走向大江南北,甚至走出了国门,消费者的认可度非常高,我们也非常有信心,以后再多开几家店。”
繁忙的交易场景,正是“广河羊羔肉”品牌活力与市场吸引力的直接体现,品牌建设绝非一蹴而就,广河县系统谋划、强力推广,与国内知名农业品牌专家团队合作,全面规划“广河羊羔肉”区域公用品牌发展,积极参加第二十届马来西亚国际清真博览会、第九届中国(重庆)国际火锅产业博览会、上海国际皮革展 “甘味出陇”北京专场推介会等各种节会;在北京召开“广河羊羔肉”品牌战略发布会,举办中国皮革协会制革专委会2024年会,“广河羊羔肉”体验店、专卖店、旗舰店、品鉴店遍布全国重点城市,广河羊肉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2024年牛羊(肉)销售额接近60多亿元,牛羊全产业链产值达126.9亿元。
产业融合 推动美食发展
多年来,走南闯北的广河人把美食带到了全国各地,以牛肉拉面为主的餐饮店发展到6524家,带动就业近6.35万人,产值30.5亿元,北京老马富贵、“高原姑娘”“面宴1915”、熏季等一批有影响力的餐饮连锁品牌门店在全国家喻户晓,并在马来西亚、阿联酋、沙特等20多个国家,开办连锁餐饮店140多家。广河牛羊肉、广河草鸡、广河河沿面片、广河甜醅子、广河酿皮、广河油炸、桃酥、蜂蜜等120余种特色美食中,河沿面片入选陇原名吃之列,被评为全州“十碗名面”之一,甜胚子被评为“十大小吃”之一,“广河油炸”制作技艺入选临夏州非遗名录,成为广河美食产业独具特色的三张名片,成就了“广河美食”的金字招牌。
临夏州广河县美食产业与电子商务发展中心副主任马春清说:“美食产业是连接种养与精深加工的天然桥梁,更是激活商贸文旅的重要引擎。广河县立足本地优质牛羊肉、特色农产品等资源,通过大力发展餐饮业,不仅有效拉动我县特色农产品的消费,大幅提升特色农产品的附加值,更创造数万个就业岗位,带动群众稳定增收。遍布全国乃至海外的广河餐饮店,既是展示广河形象的窗口,更是推广‘广河羊羔’区域品牌的主要渠道。未来,我们将持续深化产业融合、挖掘美食文化,让广河味道香飘更远,让美食产业真正成为富民强县的‘新引擎’。”
经过多年持续不断地发展,牛羊产业和美食产业增收效益逐步突显,品牌影响力不断增强,全民参与发展的道路越来越宽,市场活力和韧劲越来越强,群众收入逐年增加。
如今,广河县正迎来“赏美景、品美食,听花儿、吃羊肉”的文旅新热潮。越来越多的游客沉醉于这片土地的自然与人文之美,更多当地群众积极投身牛羊全产业链与特色美食产业。这条富民产业链,正成为乡村振兴的强劲引擎。
版权声明
1.本文为甘肃经济日报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甘肃经济日报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