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通讯员 汪泽福
在漳县,一口自秦代流淌至今的盐井,见证着三千年的文明更迭。当晶莹的盐粒遇上艺术灵感,当地艺术家汪航以一双巧手,将承载着岁月印记的漳盐,从生活必需的结晶幻化为灵动飘逸的盐画,让千年盐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生。
漳县盐井被称为“华夏第一井”,其历史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在盐井、小井沟一带取食露头盐泉,开启了与盐共生的文明。春秋时期,秦国在此设“盐川寨”;东汉置“障县”,因盐而立县的格局自此奠定;明代65家盐户联合经营时,年产量高达90万公斤,盐马古道上的驼铃声曾将漳盐的咸香送往半个中国。这份深厚的盐脉早已融入漳县人的血脉,也深深烙印在汪航的生命里。她的童年满是盐的记忆:爷爷挑着卤水在灶台前熬盐的背影,父亲走街串巷叫卖砖盐的吆喝,盐厂车间里弥漫的咸涩气息,这些片段让她对漳盐产生了旁人难及的情感联结。
2005年,在盐厂工作的汪航望着晶莹的盐粒,一个念头突然闪过:“盐能雕琢成块,为何不能作画?”这个想法点燃了她的探索热情。最初的日子里,她四处搜集材料,尝试用纸绢、画布、木板为载体,拿毛笔、油画刀当工具,却卡在了最关键的难题上——如何让盐粒凝固?她试过蛋清、淀粉,甚至不同种类的胶,都不尽如人意。直到一次偶然,她发现树脂与盐粒的奇妙反应:既能保持盐的天然质感,又能塑造出立体层次。这一突破让盐画终于从构想变为现实。
如今走进汪航的工作室,仿佛置身冰雪秘境:盐粒堆砌的屋顶覆着“初雪”,贵清山的轮廓在盐粒的明暗变化中层次分明,敦煌壁画里的飞天身着彩盐服饰,在光线下闪烁着宝石般的光泽。她独创的彩盐工艺通过熬制将颜料融入盐粒,让作品既有矿物质的自然肌理,又有绚丽的色彩渐变。2010年,这项技艺获得国家专利;2016年,被列入定西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国内首个以盐为媒介的绘画新画种,填补了盐文化与绘画艺术史上的空白。
这份创新始终扎根于漳盐深厚的文化土壤。漳盐文化从来不止于“盐”本身,它是秦代“盐川寨”、东汉“障县”延续千年的建制脉络,是盐井镇盐昌寺里雕梁画栋的古建筑,是盐引盐票上印刻的商事规矩与地域往来,是盐工们世代相传的挑卤水、生火熬盐的古法技艺,是汪氏元墓群中沉淀的家族记忆与时代缩影,是每年农历十月十五盐神祭祀庙会的烟火气。这里的贵清山、遮阳山等AAAA级景区,与盐井古镇、汪氏元墓群交相辉映,形成“山水为形,盐文化为魂”的独特风貌。
为了让这份文化得以延续,汪航从未停下脚步。从2005年至今,她已创作盐画二十载,不仅招收十多名大学生学徒,还通过培训让400多人掌握盐画技艺。“一个人的力量终究有限。我希望更多彩盐工艺画爱好者能加入进来,我们一起把盐画打造成既环保又极具家乡特色的旅游名片,让更多人看到盐文化的魅力,把这份独特的艺术和文化传承下去。”汪航说。
漳县政府也为漳盐文化注入新活力。围绕盐文化建成的盐昌寺、西峰寺等古建筑群,与贵清山游客服务中心、遮阳山西溪度假休闲服务中心等现代设施相呼应,开发出漳小宝、盐呱呱等系列文创产品,探索出文旅融合的新路径。漳盐胜雪公司从传统熬盐转向智能化生产,开发的无碘盐、低钠盐、富硒盐附加值提升3倍;盐史馆集遗址保护、工艺体验、盐画创作于一体,让游客能亲手触摸千年盐文化。如今的漳县,盐业已不是唯一的经济支柱,但盐文化孕育的精神正通过“盐-旅-农-文”的融合,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动能——盐画元素融入沙棘汁包装,盐史馆让游客体验盐工生活,这些创新让千年漳盐在新时代焕发着璀璨光芒。
从秦时盐井到今日盐画,从挑卤水的扁担到文旅融合的新路,漳盐文化的传承从未停歇。当汪航的盐画随着“一带一路”走向更远的地方,那晶莹的盐粒里,藏着的不仅是三千年的岁月故事,更是一个民族对文化根脉的坚守与创新。
版权声明
1.本文为甘肃经济日报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甘肃经济日报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